南生圍濕地保育曝光 涉154公頃 環評展開諮詢 建2521伙受關注

更新時間:12:17 2025-02-22 HKT
發佈時間:12:17 2025-02-22 HKT

恒基及傅老榕家族提出的南生圍「雙生共融」發展方案,涉及約2521伙及推動濕地保育等,其規劃申請早年上訴得直為濕地發展掃除重要障礙後,最新在生態保育上取得突破進展,其環評報告昨正式曝光,並展開長達1個月公眾諮詢;項目提出154.4公頃濕地保育,遠超城規指引,並額外增加逾100公頃優化濕地,相當於米埔自然保護區總面積72%等,另外,項目採先保育後發展。

展開1個月公眾諮詢 年中公布結果

據文件顯示,上述項目由南生圍和甩洲兩個區域組成,總面積為177.3公頃,包括154.4公頃受管理濕地、11.6公頃為提供2521個住宅單位的發展區域,以容納6500人口、3.3公頃公眾公園暨旅客中心及擬議道路橋。其環評報告早年已獲城規會批准,並於昨日起至3月22日展開公眾諮詢,公眾可就獲展示環評報告提供意見。據了解,環境諮詢委員會短期內將舉行會議,最快今年中公布其結果。

隨着項目實施數年後將有154.4公頃優化濕地可供使用,相當於米埔自然保護區總面積72%及擬議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面積45%。濕地改善預計可為水鳥提供至少雙倍甚至高達5倍現有管理濕地生態價值及功能。由於工程影響所需緩解程度高,南生圍濕地改善區和甩洲自然保育區將大大提升內后海灣濕地系統的生態保育和承載能力,從而為北都發展提供龐大環境容量。

發展商:改善工程助生態價值倍升

項目採先保育後發展,濕地改善工程將於住宅發展項目動工前完成,以便為發展區域或其附近因生境內損失或受到干擾而可能遷移動物提供補償生境。

南生圍建業公司發言人回覆《星島》查詢時指出,歡迎環保署和漁護署對南生圍及甩洲綜合發展及濕地改善項目最新取態。正值政府推動北都發展策略,深信推展南生圍及甩洲綜合發展與濕地改善項目,既能在北都生態保育上取得突破,更有助於改善房屋供應。期望實踐城鄉共融、積極保育規劃原則,為北都發展出力,讓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發言人認為惟有以果斷全面的計劃,推動濕地保育,配合長期管理,方能達成保育區內濕地生態系統優化長遠目標。正如城規上訴委員會曾指出,公司建議南生圍與甩洲濕地改善工程預計能提供至少雙倍,甚至高達5倍生態價值提升。

額外增逾100公頃優化濕地

若以現時方案11.6公頃發展規模計算,只需提供23公頃的濕地補償,經已提供雙倍濕地補償。實際上建議方案提供合計154.4公頃優化濕地,遠超過城規會「無淨濕地損失」(no-net-loss of wetland)指引要求,額外增加超過100公頃優化濕地,可以永久提升后海灣濕地生態系統,也為北都區提供優質生態環境。

就規模布局而言,採取「低比例低密度」發展策略,僅在11.6公頃範圍內發展,約佔整體區域的面積約6.5%,另外約87%土地則規劃為自然保育區及濕地改善區。在住宅設計上,特別考慮候鳥遷徙路徑,樓宇位置避開鸕鶿、白鷺等候烏飛行路線。為尊重原居民意願,特意保留傳統風水走廊。為避免夜間燈光干擾紅樹林中螢火蟲的棲息地,於西南面、靠近山具河住宅建築群,面向紅樹林方向不設窗戶,只採用東面單側採光,即使犧牲住宅舒適度,也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