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建會籲降投資移民買樓門檻 倡徵百元印花稅擴展至400萬樓 「不少內地老闆級人士帶資金來港」
發佈時間:12:35 2025-02-23 HKT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公布在即,地產業界呼籲政府降低投資移民買樓門檻要求,吸引更多資金和人才來港,又建議將樓價300萬或以下住宅徵收100元印花稅,延伸至樓價400萬,以協助首置人士上車,減輕置業成本,料措施可刺激樓市需求及帶動整體經濟增長。
地建會執委會主席梁志堅表示,早前已向政府遞交意見,均是以大方向為主,如降低投資移民買樓門檻要求,不再只限購5000萬或以上豪宅。由於近年有不少內地及海外「老闆級」人士帶同資金來港投資,亦有部分人士會帶同員工來港工作,對住屋均有需求,部分「老闆」或可購豪宅自住,同時亦有員工或在港置業,惟難以購入豪宅單位,放寬後他們可置業自住,增加歸屬感。
他又指出,政府目前已全力拼經濟,亦積極招商引資及吸引人才,而且目前經濟亦日漸復甦,強調並不是單一要地產好,而是整體經濟好,地產及各行各業自然會好。
梁志堅強調要整體經濟好
梁志堅又說,業界關心北部都會區發展,政府亦曾作出解說,亦關注商界意見,由於三個片區中有土地未進行「七通一平」,需要發展商負責,冀屆時招標條款可以更加清晰。
立法會地產及建造界議員龍漢標指出,相信市民及地產業界最關心自然是政府如何振興經濟和激活樓市。要推動本港經濟發展,加快北都發展步伐,是香港長遠整體發展重中之中,認為要完善土地政策,縮短土地審批時間,簡化改劃諮詢程序,提速開發工作流程,盡快將「生地」轉化成具備發展條件的「熟地」以供應市場,既可提速發展北都,政府亦可增加賣地收入,改善財政狀況。
龍漢標續表示,業界建議政府可以考慮在市區重建中引進白色規劃並精簡土地契約,令土地用途更靈活,從而釋放更大的發展潛力,以配合社會民生和經濟發展的變化和需要。
業界望優化換地申請程序
業界亦期望政府優化換地申請程序,延長換地商討時限,更靈活地檢討補地價的標準金額,例如6個月檢討一次,以更緊貼市場,並容許申請人在需要時改用傳統補地價模式。政府與業界多溝通,掌握市場脈搏,自可達致政商共贏。
置業是安居樂業基石,完善住屋政策,助力不同階層踏上置業階梯,可以令市民安居樂業,社會繁榮安定。促請政府提供更多誘因,鼓勵有能力公屋住戶轉為自置居所,此舉可增加公共房屋流轉。政府亦可以透過優化以往具成效的協助市民置業方案,例如可重新推出優化版「首次置業貸款計劃」和「夾心階層住屋計劃」等,幫助市民在置業階梯中更上一層。
此外,呼籲政府檢討居屋在補價後於公開市場轉售政策,不再容許新落成居屋在補價後於公開市場轉售,而必須留在居屋二手市場,可以讓政府資助房屋能夠留給其他有需要的市民,亦合乎公平、善用公帑原則。
有發展商指出,放寬投資移民門檻措施後,可增加投資吸引力,刺激樓市需求,亦可帶動整體經濟增長,更可推動豪宅市場交投,連帶中小型物業市場亦受惠,為樓市注入新動力。
香港地產代理商總會主席潘達恒建議,可考慮進一步放鬆投資移民購買住宅金額,由現在規定購買5000萬或以上,當中1000萬計入投資總額,改為不設樓價限制;同時將購買300萬或以下住宅繳付100元印花稅,延伸至400萬內物業,希望能夠協助首置人士上車,減輕置業成本。
潘達恒亦建議推出類似「首次置業貸款計劃」,如家人及個人分別提供60萬及30萬低息貸款,協助首置人士置業,構建共融社會;建議推出類似推「租者置其屋」,令市民實現置業安居,對社會起穩定作用,增加庫房收入,減少營運公營房屋支出。
有發展商指出,放寬投資移民門檻措施後,可增加投資吸引力,刺激樓市需求,亦可帶動整體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