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市場力量 先要了解市場|謝偉銓

更新時間:14:42 2025-04-14 HKT
發佈時間:14:42 2025-04-14 HKT

立法會財務委員會上周一連五日召開特別會議,審議2025/26年度《財政預算案》下各個政策局與部門的預算開支和相關政策措施。先跟讀者分享筆者提出的其中兩條問題。

其一是因應香港殘疾人士院舍長期供不應求,社會福利署於2023年底推出「鼓勵在新私人發展物業內興建殘疾人士院舍計劃」,希望透過豁免部分地價,鼓勵私人發展商興建殘疾院舍。結果一年多過來,不但未有任何成功個案,就連接獲申請的數字也是零。政府書面回覆指,發展商是否參與,或會考慮地產市場情況等相關因素,當局會繼續推廣計劃和持續檢視其實施情況云云。

勞福局官員在會上回應筆者的質詢時更強調,即使該計劃一直無人申請,亦不會帶來額外開支,因此毋須急於檢討。有關答覆令筆者大惑不解,當局理應用了一定的人手、資源和時間擬訂有關計劃,並就此諮詢相關業界和立法會議員,難道這些都不涉任何開支?計劃推出後市場反應冷淡,一定不會是原定的政策目標和預期成效,應否就此輕輕帶過,任由該計劃自生自滅?

諷刺的是,該計劃很大程度參照了早於2003年推出的「鼓勵在新私人發展物業內提供安老院舍院址計劃」,後者同樣是希望透過提供免地價誘因,鼓勵私人發展商興建和營運安老院舍,以協助香港應對人口持續老化及安老設施不足問題。筆者已多次公開批評,安老院舍計劃誘因不足,限制卻多多,加上部門審批過嚴過慢,官員絕少積極協助私人參與者如何符合當局要求,結果推出頭十多年來只有一宗成功個案,明顯是失敗的政策。但當局仍未有吸取教訓,企圖以同一手法來吸引發展商,興建比安老院舍更難營運和更不受鄰近居民歡迎的殘疾院舍,完全不理成效及不顧市場情況。

誘因不足 限制卻多

另一條問題也是涉及社署和社福設施,筆者已跟進了多年。政府於2020年撥款高達200億,供社署在私人市場購買物業作社福設施用途,以便更快速地提供相關服務,當初希望可購入60個物業以設立逾130項設施。5年過來,署方僅用了2.4億購入了5個物業,與原定目標差天共地,而且這還是在非住宅物業價格大幅回落、供過於求之下交出的成績單。但同樣地,官員堆砌了大堆理由和困難後依然故我,沒有任何意圖優化有關計劃,更有效地運作該筆公帑。

其實類似問題不僅存在於社署或勞福局,而是在不同政策局和部門也不時出現。政府近年基於財赤或其他理由,希望借助私人市場的資金、土地、人手,企業的商業頭腦及專業技術、知識,協助當局提速提效建設以至營運各類公共設施。包括在賣地條款要求發展商興建道路、天橋、停車場、巴士站、安老院、社區會堂和康健中心,推出不同模式的公私營合作計劃,邀請發展商代為興建部分公營房屋和產業設施。

然而,由於負責官員往往未能完全掌握及了解市場的實際運作和最新情況,在擬訂相關政策、條款和處理申請審批時,過分着重監察管控,偏重保障政府和官員自身的利益,漠視潛在參與者面對的困難和考量,甚或會將促進市場發展及便利企業營商,誤解作「官商勾結」和「利益輸送」,導致相關政策和計劃缺乏足夠吸引力,推出市場後無人問津。

早前多幅政府土地流標、「土地共享」計劃與「樂建居」計劃成效不彰、多層式高端物流設施招標一拖再拖,以至垃圾收費計劃胎死腹中等等,或多或少都涉及對市場情況了解不足,處事太過長官意志、甚或閉門造車的結果。

改變為做而做心態

發展局最近就北部都會區的3個「片區開發」試點和3個島嶼及海岸旅遊項目邀請市場提交發展意向書,有關做法是一個進步,有助政府及早了解潛在參與者對項目的反應、憂慮和建議,協助當局完善計劃內容和相關條款,而不是等到正式推出市場後才發現反應欠佳,被逼收回或修改方案內容,浪費人力物力和時間。

在關稅貿易戰陰霾下,企業面對更多困難,市場會加倍審慎,希望政府能切實、虛心聆聽市場的聲音,改變為做而做的處事心態,真正做到「把有為政府同高效市場更好結合起來」。

謝偉銓
立法會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