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F體外受精|中大研究發現縮時成像培養箱培育胚胎 與傳統方法成效相約

更新時間:12:32 2024-09-04
發佈時間:12:32 2024-09-04

香港中文大學婦產科學系輔助生育團隊,與英國倫敦瑪麗王后大學女性健康研究中心合作領導全球最大型「縮時成像培養箱」研究,發現以縮時成像培養箱培養,與傳統方法成效相約,活產率並未顯著提高。團隊提醒,輔助生育求助者應留意縮時成像培養箱收費是否合理。

(左起)中大醫學院婦產科學系系主任潘昭頤、助理教授陳耀樑、副教授鍾佩樺。蕭博禧攝
(左起)中大醫學院婦產科學系系主任潘昭頤、助理教授陳耀樑、副教授鍾佩樺。蕭博禧攝

此項三臂、雙盲、隨機對照研究,為1500名於香港及英國七個補助生育中心接受體外受精服務的婦女進行分析,當中三分一為香港參加者。研究參加者分三組接受不同胚胎培養方式,包括縮時成像培養箱、不受干擾的標準靜態評估,以及結合光學顯微鏡和標準培養箱的常規培養法。結果顯示,三組胚胎培養方式的胚胎活產率和臨床懷孕率並無顯著差異。研究結果已於國際權威期刊《刺針》上發表。

胚胎培養是進行體外受精的重要一環。傳統胚胎培養方法需胚胎學家每天觀察胚胎一次,坊間有醫療機構利用縮時成像培養箱,內置相機、顯微鏡及電腦,每5至15分鐘拍攝胚胎發育成像,減少干擾,惟收費或較高。中大研究發現,以縮時成像培養箱培養胚胎,成效與傳統方法相約,活產率未顯著提高。中大醫學院婦產科學系助理教授陳耀樑指,兩三年前了解到坊間縮時成像培養箱服務附加費為每次培育胚胎數千元至一萬元,提醒尋求有關服務的夫婦可多加留意服務費用。

香港中文大學婦產科學系輔助生育團隊,與英國倫敦瑪麗王后大學女性健康研究中心合作領導全球最大型「縮時成像培養箱」研究,招募逾1500名於香港及英國七個補助生育中心接受體外受精服務的婦女進行分析。結果顯示,縮時成像培養箱的胚胎存活率為33.7%,臨牀懷孕率為42.2%;結合光學顯微鏡和標準培養箱的常規培養法的胚胎存活率為33%,臨牀懷孕率為40.9%,兩種方法統計學上無顯著差異。研究結果已於國際權威期刊《刺針》上發表。

陳耀樑估計,在進行傳統胚胎培養時,胚胎學家已小心翼翼對待胚胎,而胚胎本身已足夠強壯,短時間移動不足以造成影響。他指,縮時成像培養箱設備可達100萬港元,建議體外受精服務中心重新考慮資源分配及購買設備的預算,例如將資源投放在人工智能技術。

不過他補充,儘管縮時成像培養箱並無提升體外受精臨床成效,但對胚胎專家而言,儀器可更好、更靈活地觀察胚胎生長情況,進行篩選,「如果看到胚胎有問題,就不選擇它。」

記者:蕭博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