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雜誌‧人物誌|破傳統開班授徒逾百人 鍾氏父子「驅邪」 舞貔貅靈動重生

更新時間:12:30 2025-04-14 HKT
發佈時間:12:30 2025-04-14 HKT

《客韻流轉》系列——貔貅舞影承薪火

香港像座遺忘之島,城市節奏太快,潮流轉眼變成回憶,隨歲月凋零而散。在時代的夾縫中,有些文化卻如老榕般扎根,在靜默中長出新芽,隱於貔貅揚起的塵土,縈於山歌歎息的呢喃,藏於青磚縫隙的苔蘚,從未離開。傳統不僅是過去的遺產,也是未來的種子,近年本港推出鄉郊保育資助計劃活化客家村落、復育客家文化,贏得不少掌聲。本報將以系列報道,訪問本港客家文化的守護者,回望他們在保育路上的成敗得失,細數當中的變遷與點滴,並思考未來的傳承之路。

首篇探討年前幾近失傳的客家舞貔貅,在舞貔貅傳人鍾浩聲及其兒子鍾焯嵐的努力下,如何在保留傳統中創新,突破不傳外的規條,改良及推廣技藝,讓貔貅舞得以延續。 

45歲的鍾浩聲及22歲的鍾焯嵐,是本港客家舞貔貅的第6代及第7代傳人。貔貅是傳說中招財辟邪的瑞獸,性情兇猛,過去多於節慶,或麻雀館和賭場開業時舞動。客家舞貔貅傳入香港逾100年,鍾浩聲於13歲學習武術和客家舞貔貅,他指舞貔貅較舞龍和舞獅更注重腿法和下盤功夫,舞者須同時晃動貔貅頭,展現俯視、發怒等動作和神態,成功的舞者能盡顯貔貅的靈動及霸氣。鍾浩聲自言愛好挑戰,身材高䠷的他每每做到高難度動作,獲得極大滿足感,自此迷上舞貔貅,亦努力鑽研。

紮作技師襄助重紮貔貅頭

對近年客家舞貔貅從瀕臨失傳中延續下來,他感謝上天賜予機緣。現時鍾浩聲於1間中學及1間小學教授舞貔貅及龍獅,亦兼任非遺辦事處舉辦的客家舞貔貅訓練班導師。這次逆轉始於10年前,但真正的轉機出現在2022年——他獲准向公眾教授舞貔貅。過去3年他招收逾100名學員,直言成績理想,「若最後有10多名學員於未來繼續教授傳藝,已很不錯。」

曾經歷90年代習武及舞龍獅黃金時代的鍾浩聲,有一份武人的執着,他多番強調,擔心舞貔貅來到這一代失傳。他憶述,90年代進行一次舞貔貅表演後再無登場機會,早視那次為「最後一舞」,其後專注表演及教授舞龍和舞獅。至2014年,「舞貔貅」被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的「表演藝術」項目,漸受重視,相熟的本地紮作技師何湛源邀他再舞貔貅,但他指當時已無現成的貔貅頭,亦難找表演機會,便推說「你紮作到貔貅頭,我便再舞」。

何湛源是有心人,說到做到,未幾交來紮作好的貔貅頭。一直未忘推廣舞貔貅的鍾浩聲,翌年找到於上水洪聖誕的表演機會,讓舞貔貅重現公眾場合。可是,他發現不少市民仍抗拒舞貔貅,對有人形容貔貅為「怪物」,更感不是味兒。往後數年,他仍致力推廣,惟時機未到。

真正令舞貔貅再次「落地」的機緣在2022年,他獲非遺辦邀請舉辦客家舞貔貅的訓練班。他指,當時客家舞貔貅瀕臨失傳,懂該技藝者全港只餘不足5人,認為若能辦公開課程有助推廣,但礙於舞貔貅的傳統是「傳內不傳外」,便向恩師歐紹永垂詢意見。歐師傅是南鷹爪門名師,德高望重亦思想開明,他理解已到傳承的關鍵時刻,毅然允許開班授課,打破缺口。

螢光粉紅盼改觀 助技藝普及

鍾浩聲為了讓舞貔貅普及,花盡心思。傳統舞貔貅展現舞者技藝,往往霸氣外露,動作懾人,而貔貅頭像顏色不吸引,造型兇猛,更有骰子、金錢及天九牌圖案,容易給人負面印象。他深信,若令外界對貔貅的印象改觀,可望在推廣上邁出重要一步。他深深明白,「時代巨輪不停轉,要在保留傳統中加入新思維,才能傳承下去」,並定下底線,不可改動舞貔貅的傳統禮規及儀式,但可因應時勢改良其造型及舞法。

鍾浩聲育有兩子,自小跟他學習舞龍獅及貔貅的技法,其中次子焯嵐更協助改良貔貅頭造型。焯嵐現職廚師,公餘練習舞獅及貔貅,亦是舞貔貅教練。他建議,除去骰子等圖案,並將貔貅頭的用色改為粉紅色及螢光色,甚至在頭像添上閃粉,讓貔貅頭變得親和可愛,又將表演的照片及短片上載社交媒體,以作推廣。

2022年正值第5波疫情襲港,中小學校停課,不少家長讓子女參加舞貔貅班,其後更有父母陪同子女一起報讀。鍾浩聲指,過去學習舞貔貅欠缺課程內容,但要辦公眾課程,便要制訂適合小學生、成年人到退休人士的統一教學模式,同時引入貔貅頭道具,協助學員練習時拿着舞動。

鍾浩聲對焯嵐訓練嚴格。
鍾浩聲對焯嵐訓練嚴格。

易學難精 傳承路漫長

可是當真正授課時,還是遇上不少考驗。鍾浩聲指,過去自己學習舞貔貅時已有武功底子,較易掌握踢腿等技法,只需揣摩表現神態。相比下,現時學員均未曾習武,亦視舞貔貅為課外活動或親子活動,難以要求他們即時做出高難度動作,但意外得着是現時的貔貅舞少了霸氣,多了可愛。他又把基本功融入熱身運動,讓學員慢慢鍛煉。鍾焯嵐自言,早年覺得舞貔貅極度困難,「當努力晃動貔貅頭展現神態,卻忽略馬步及舞法,完全不協調。」直至近年掌握徹底掌握技巧,拿捏好分寸,終能揮灑自如,展現出貔貅的靈動神態。

傳承,在於「有人傳授,有人繼承」,鍾浩聲希望未來吸納更多學員,亦鼓勵學員表演及參賽磨練,寄望未來能把客家舞貔貅傳到華人社區。他指,舞貔貅易學難精,舞者能否融會貫通,端視個人毅力及恆心,惟置身速食文化的年代,客家舞貔貅未來發展難料,他能做的只有播下種子,靜待開花結果。

技巧內涵兩並重 啟發舞出新章

對客家舞貔貅力求變革傳承,鍾浩聲極表贊成,因為早年他曾引入「南獅北舞」的技法,幸獲歐紹永師傅開明接納,才讓獅藝表演走出新里程。在推動客家舞貔貅上,他已籌劃在訓練步法外加入文化元素,豐富內涵。

談到歐紹永師傅,鍾浩聲態度恭敬,恪守武者尊師重道的禮規。他憶述,90年代學習傳統舞南獅,風格強調紮實的功夫架式,講究「硬橋硬馬」,但他希望引入北獅的跳樁技法,增加可觀性,亦展現武者的技藝。他憶述,當時曾有前輩反對,認為「南獅北舞」不倫不類,但最後獲歐紹永師傅及其他開明前輩首肯,最終於保留傳統南獅腰馬步法下,結合北獅跳樁動作,開創獅藝新風氣。近年各項有關改良舞貔貅的建議,他亦必定先徵詢歐師傅的意見。

在「南獅北舞」的經驗中,他得到啟發,要在保留傳統中創新,傳承之路才能走得更遠。在客家舞貔貅上,他除傳授舞步技巧,亦堅持灌輸客家舞貔貅由清末南傳香港的歷史,以及招財引福的歷史源流。他指,儘管如今的技法舞步與先祖輩時不相同,但核心價值仍能保留,如對貔貅頭的尊敬,故即使近年進行改良,他亦堅持保留頭像背面「貔貅座(坐)鎮」的字句,務求讓傳承兼具技巧與內涵。

隨時代轉變,舞龍和舞獅亦成為國際體育賽事項目,市民逐漸改觀,惟他指現時若要在公眾場合表演舞龍獅貔貅,即使活動以學校名義舉辦,事前仍要向警方申請,活動期間警方更會到來查閱證件。他理解執法人員亦是走程序,但擔憂相關行動為公眾帶來負面印象,長遠恐阻礙發展,盼當局檢視放寬。

兩子隨他學藝,對他亦以「師傅」相稱,他指,一日為師,擔子不輕,需糾正徒弟學員的品行,負一輩子的責任。早前,鍾浩聲父子獲邀拍攝港台節目《守藝薪傳》,盼以不同渠道,向公眾推廣技藝。    

記者:關英傑

--

《客韻流轉》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