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雜誌|感冒腸胃炎皆因「睡眠差」 診所醫生疑濫開安眠藥 記者放蛇揭「骨火重」即處方
發佈時間:13:30 2025-04-17 HKT

元朗有診所醫生被指「濫開安眠藥」,有患者近日在社交平台指控,稱向該診所醫生求診多年,後轉向其他醫生求診,驚覺不知情下曾服用安眠藥。多名患者反映指,無論感冒、喉嚨痛或腸胃問題,該醫生均診斷為「骨火重、睡眠差」,並處方安眠藥。本報暗訪發現,醫生僅靠把脈和按壓頸部,便斷言患者「睡眠差」,聲言「會開幫助睡眠的藥」,但並未告知處方安眠藥,藥袋上僅有英文藥名。就有關事件,該診所聲稱,「經審慎考慮及溝通後處方」,又指「不會對不實報道作回應」;有藥劑師及團體質疑,相關藥物有成癮風險,醫生有責任告知病人,以保障患者權益。

元朗一間醫務中心的醫生被質疑「未告知病人」及「輕症」開安眠藥。事件源於有患者上月底在社交平台發文,稱自初中起向一位醫生求診,有次因感冒未癒,攜藥袋詢問其他醫生,被問及「為何感冒要開安眠藥給你?」,始發現「原來自己服食安眠藥多年」,「只是相信醫生,就食了很多安眠藥,真的很生氣。」
該患者指,雖已服完中學時期的藥物,但其家人也曾因感冒或喉嚨痛向該醫生求診,被開具安眠藥「ZOMNI TAB 7.5MG」,並附上藥袋照片為證。帖文引起討論,另有患者指,2023年因感冒求診,被處方另一種安眠藥「Zolpidem(唑吡呾)」。

有人服藥後反應不良昏睡1日
同類的指控層出不窮,多名患者反映該醫生存在固定診症及處方模式,無論因感冒、喉嚨痛、胃炎、腸胃炎求醫,均被診斷「骨火重、睡眠差」,被開同款安眠藥。更讓人憂慮的是,有家長揭露,女兒就診後首次服藥由下午5時昏睡到次日,最後一次服藥更感頭暈、腳步虛浮,其女兒形容像「吸毒」的反應。她指,子女同求診,唯獨女兒被開具「Zolpidem」。
就事件涉及的藥物,藥劑連線藥劑師Brian指,「ZOMNI」的化學成分為「Zopiclone(佐匹克隆)」,與「Zolpidem」同屬「非苯二氮䓬類安眠藥」,為常見的醫生處方藥物,藥理機制是幫助「冷靜」神經系統,助患者入眠,通常供因家庭矛盾、時差調整等影響日常生活的短期失眠患者使用,「一般建議先改善睡眠習慣,無效才考慮短期用藥數天至兩周。」他指,常見副作用包括睡醒仍感疲倦、多夢,少數人會出現夢遊,「長期服用有依賴風險。」
他坦言,傷風感冒多為小病,通常通過休息與對症藥物,如通鼻藥、止咳藥等已可緩解,「如只處理傷風感冒,不適合用安眠藥,因為副作用遠多於益處。」

記者兩次放蛇被指「骨火重」
為調查醫生的診斷方法,記者先後以「經期不調」及「傷風感冒」為由到該元朗診所就診,均由該醫生接診。首次會診時,醫生詢問月經狀況,並問及有否飲用咖啡或奶茶的習慣,記者予以否認。隨後醫生為記者把脈,按壓其腹部稱「有胃氣」,再按壓記者後頸部位斷言,「按這些位置你一定很痛,因為你睡得不好。」
醫生診斷記者「骨火重」,稱會開藥「鬆骨火、補胃」,又指記者「瞓得差,瞓下醒下」,「會開藥讓你瞓覺瞓番好啲!」。取藥時,診所助理僅說明「Zolpidem」能幫助「睡好些」,需睡前服,藥袋上僅標註英文藥名,並註明「睡前服」,全程未提「安眠藥」一詞。

數日後,另一記者報稱傷風感冒求醫,醫生把脈後稱記者「骨火盛,睡眠差,不是睡不夠,是總覺得睡不好」,詢問記者有否飲用奶茶咖啡習慣,並按後頸詢問痛感,隨後進行聽診等常規檢查流程,最後問起有否胃部不適。開藥前,醫生提醒「有藥食完可能會眼瞓」,「會確保你好瞓,瞓醒一覺就精神」,過程中未說明藥物名稱或性質,僅建議症狀好轉後停服。
所開的5款處方藥中,抗敏感藥的藥袋標上「收鼻水,抗敏感」字句,消炎藥則手寫註明「消炎」,惟「ZOMNI TAB 7.5MG」僅印上英文藥名,標註「睡前服,此藥可使人昏昏欲睡」,並手寫「晚」字,診所助理亦未有解釋其實際性質。

有精神科醫生指,明白市民的擔憂,但相信醫生經過臨床判斷後才處方,不能斷言該醫生「做錯」,只是處方的藥物較「進取」。另有醫生認為,安眠藥具有成癮風險,不宜隨便處方,「詳細問症,了解病人難以入眠的原因,對症下藥或轉介其他專業跟進,才是正確做法。」
爭取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關注病人對醫生處方藥物的知情權。他提到,現行法例及醫生專業守則,要求醫生須讓病人獲得識別藥物的資訊,亦有責任講解藥效及潛在副作用。他質疑患傷風感冒處方安眠藥的必要性,「即使醫生評估短期低劑量不足以成癮,亦應告知病人,病人有拒絕用藥的選擇權。」

有藥劑師坦言,醫護僅模糊告知是「幫助睡覺的藥」,或導致病人低估風險,誤以為是普通藥物,「有機會忽視可能的副作用,更可能與其他相沖藥物混服。」他提到,藥袋僅標註英文藥名和「睡前服」的指示,或引發後續用藥風險,當病人日後遇到同樣病情,有機會錯誤服用,甚至不慎讓家人服用。
香港病人政策連線主席林志釉指出,醫生處方用藥有其專業判斷及考量,但醫生若未能向病者交代藥物性質,當中牽涉病者的知情權及選擇權。他提醒,過去曾有西醫因沒有向病人解說藥物的副作用,遭醫務委員會裁定違反專業守則。
診所回應「經審慎考慮及溝通後處方」
就上述疑問,本報兩度向涉事醫務中心查詢,該中心稱,「醫生是根據病人要求的情況,經審慎考慮和雙方溝通後才處方藥物」,強調醫護都會作出明確指引,以及清楚說明藥物效用。對於「感冒處方安眠藥」的質疑,該中心僅稱「不會對不實報道作回應」,另指醫生於元朗執業超過20年,得到街坊支持,未曾就上述藥物問題收到查詢。
本報要求該中心解釋醫護未告知處方安眠藥,以及藥袋沒寫明「安眠藥」一事,該中心稱「所有藥袋均有藥名,寫明『睡前服使人昏昏欲睡』的字眼」,並稱有提醒病人是「安睡藥」,並在藥袋上寫「晚」字,提示於晚上服用。該中心續稱,網上流傳的圖片沒有寫日期,地址亦是4年前的舊址,並指「會對有病人投訴認為指引不清晰作出檢討及改善」。

香港醫學會會董陳以誠醫生指,基於掌握的資訊不多,難作評論,但市民若對醫生處方的藥物有任何疑問,應即時向醫生查詢,以釋除疑慮。
孕婦也「中招」 直言精神科都未必開
有孕婦表示,孕期就診時曾被該醫生開具安眠藥。有精神科醫生指,健康情況下孕婦應避免用藥。
3名孕婦反映,孕期就診時曾被該醫生開具安眠藥,其中一位女士於懷孕5個月時求醫,她指,「當天家人就診同樣被診斷『睡眠不足才生病及影響康復』,說真的,即使看精神科(醫生)也未必會開安眠藥。」

精神科專科醫生包始源認為,難以作出評論,一般會評估孕婦失眠的原因及用藥的必要性,「若女士本身服用安眠藥期間懷孕,突然停藥也可能產生問題。」他指,在健康情況下,孕婦應盡量避免用藥,需權衡藥物風險,以及失眠對胎兒的影響,「非完全禁用,但存在一定風險。」
有藥劑師則指,相關藥物或影響胎兒,非舒緩孕婦睡眠問題的首選,「最好避免用安眠藥,除非有非常嚴重的失眠問題,而醫生和孕婦也一起衡量過所有風險和好處。」
藥劑師倡推「醫藥分家」 保障市民權益
「Zolpidem(唑吡呾)」是受管制的精神藥物(Psychotropic substance),藥房須嚴格記錄藥物流向,醫生配藥則不設限制。有藥劑師指,推行「醫藥分家」更能保障市民權益。
藥劑連線藥劑師Brian指,理解部分醫生因想盡快幫助病人,處方藥性較強的藥物,「但傷風感冒為何需要具成癮風險的安眠藥?」他指,作為藥劑師,尊重醫生處方,「但看見病人拿着不必要的藥物來詢問,總會想為何(醫生)不與病人講清楚?為何不先教墊高枕頭、以鹽水洗鼻等簡單方法?」
據現行法例,「Zolpidem」屬於精神藥物,「獲授權毒藥銷售商」須詳細記錄精神藥物進出,備存於「精神藥物紀錄冊」。有不願具名的藥劑師坦言,法例只管制藥房,沒管醫生,「當(藥房)每顆藥的流向都要追蹤,為何開藥卻無人管?」
香港藥學會會長沈明達指,現行一般西醫診所,由醫生兼顧診症和配藥,或由診所助理配藥後,交給西醫檢查及核對再派發,若實行醫藥分家,由藥劑師或經過訓練的配藥員,按醫生處方的藥單為病人配藥,可望及早審視處方及藥物相互作用,並提供用藥安全指導,更能保障市民權益。
每日雜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