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工結合|理大醫療教育經驗豐富 培育跨專業人才應對基層醫療需求
發佈時間:18:30 2025-04-23 HKT

人口老化和慢性疾病病患率上升為本港醫療系統帶來挑戰,單一專業難以獨立應對多元醫療需求,醫生、護士及專職醫療人員等跨專業攜手協作,共同制定照護方案,能為社會提供更全面的基層醫療服務。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在本港開辦多個專職醫療學科,歷史悠久,在推動跨專業協作及醫工結合科研方面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
推動香港醫療體系發展
理大醫療及社會科學院院長岑浩强教授表示,理大在專職醫療領域累積近50年的深厚經驗,培養超過五萬名醫療專業人才,涵蓋醫療化驗、醫療影像、放射治療、物理治療、職業治療、護理、眼科視光、義肢矯形、言語治療等範疇,為香港醫療體系作出貢獻。其中理大的護理學更在最新公布的2025年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位列全球第16位,創下近十年新高。
理大一直與提供臨床實習機會的醫院管理局、私營醫院及其他非政府機構緊密合作,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岑浩强教授表示,理大除於校園設有康復治療診所及眼科視光學診所外,亦與其他機構合作,於社區設立教研診所,滿足社區健康需要的同時,亦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充分體現教育與實踐的緊密結合。

推動專職醫療跨學科教育
近年,理大積極推動跨學科教育(Interprofessional Education, IPE),讓醫療人員從培訓階段開始理解彼此角色,有效促進不同專業醫療人員建立跨領域協作能力,養成以患者為中心的整合式醫療思維,為構建高效能的現代醫療團隊奠定堅實基礎。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副系主任及副教授魏佩菁教授曾榮獲多項教學殊榮,包括教資會傑出教學獎及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她帶領團隊開發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MOOC),由理大的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護士及社會工作者共同設計,聚焦跨專業協作,吸引全球3,800名學員參與,包括1,000多名本地學生及國際專業人士。課程模擬真實醫療場景,介紹專業協作模式,榮獲多項國際獎項,彰顯理大在醫療教育領域的全球影響力。
魏教授指出,傳統醫療以專業為中心,獨立運作可能忽略患者整體需求。IPE強調「以病人為中心」,通過團隊合作制定個人化治療方案。例如,糖尿病患者需醫生開藥、物理治療師設計運動計劃、護士指導血糖監控及藥物依從性,跨專業協作能提升整體治療效果,促進患者自我管理。
基層醫療作為香港醫療體系的基礎;重點是強調預防、早期發現及長期管理。魏教授表示,IPE與基層醫療目標一致,跨專業協作有效提升患者在社區的自我照護能力;例如心肺疾病患者可通過物理治療師設計的運動計劃及護士的健康監測,降低住院率,改善生活質素。

發揮學科協同發展優勢
理大早前就籌建香港第三所醫學院向特區政府提交建議書。岑浩强教授表示,理大擁有先進的實驗室及教研設施,並與本地、內地及海外多間頂尖大學及醫院合作,為培育未來的醫學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理大在醫工結合和人工智能賦能醫學方面成就卓越,致力把科研轉化為實用產品及技術,促進醫療健康領域的發展。大學將繼續以創新教學模式,發揮學科協同發展的優勢,培育具備跨學科思維的醫療人才,推動醫療科技發展,應對香港及大灣區的醫療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