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以融合之勢破局:香港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創新突圍之路
發佈時間:03:00 2025-04-16 HKT

香港融入國家發展的核心,在於以優勢互補與創新突破為路徑,在「一國兩制」下發揮「超級聯繫人」作用,對接國家戰略需求,從金融科技、灣區協同、制度銜接三大領域構建競爭優勢。
金融科技雙輪驅動:重塑產業優勢
國家「雙循環」格局下,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從「資本通道」轉型為「價值樞紐」。2024年數字經濟、綠色經濟貢獻率超35%,為港深融合提供發展合作空間。在綠色金融領域,香港2024年綠債發行規模達500億美元,佔全亞洲3分1,可通過綠債、碳資產證券化為內地「東數西算」「雙碳」項目融資。醫療產品國際化方面,香港憑借WHO認證的藥品監管體系及與美歐接軌的標準,可與國家藥監局設「跨境認證快速通道」。2024年,香港已協助37間內地藥企完成WHO預認證,對東盟出口額增長18%,助力中成藥、骨科植入物等進入國際市場。
科技創新方面,以河套深港科創合作區為載體。深圳園區2025年建成150萬平方米空間,香港園區聚焦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企業已入駐。筆者建議推動科研資金跨境流動,允許港校直申內地項目,並推出「醫療科技ETF」強化融資。
大灣區深度協同:激活區域能級
粵港澳大灣區2024年經濟總量達13萬億元,香港需構建「標準共通、產業互補」網絡。北部都會區未來5年釋放300公頃土地、建設6萬套住房,催生綠色建材需求。香港可與內地共建「建築材料標準互認平台」,由港檢測機構對佛山陶瓷、中山五金等進行國際標準認證。事實上,2024年首批23種建材(鋁合金門窗、預製構件)已通過認證進入東盟市場,出口額增長25%。
產業協同上,香港工程監理、項目管理等專業服務與珠三角製造產能結合。2024年「一帶一路」東南亞基建合作項目達127個,帶動建材出口逾300億元。此外,「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可支持低碳建材研發,推動竹纖維板材、再生骨料應用,助力「雙碳」目標。
制度創新突破:釋放規則銜接紅利
「一國兩制」賦予香港制度創新優勢。特區政府可與內地建立「產品標準對接機制」,推動藥品、建材等領域檢測互認與認證流程簡化,內地藥品經港轉口東盟可縮短准入周期3-6個月。建議以「大灣區標準認證標籤」為試點,提升產品品牌溢價;「虛擬資產交易沙盒」「數字人民幣硬錢包」延伸至跨境結算,便利企業收款。
在更深層次的融合,香港可牽頭制訂涵蓋藥品質量、綠色建材環保指標的「大灣區行業標準體系」,結合內地產業規模與香港國際認受性,形成接軌國際的「第三套標準」,為全球供應鏈提供「中國方案」。
當前,香港正從「超級聯繫人」升級為「價值創造者」:醫療產品借港認證進入東盟,綠色建材憑灣區標準打開「一帶一路」市場,制度創新打通要素流動堵點。其核心在於以國家所需為導向,以香港所長為依託,在融合中創新。這既是「一國兩制」的時代實踐,更是香港邁向未來的必由之路。
馬浩文
全國政協委員
香港義工聯盟常務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