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馬會「摯伴行」 助喪母少女學音樂

星島日報-港聞
更新時間:03:00 2025-04-17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04-17 HKT

喪失摯親傷痛,易使青年人行偏走歪。16歲的Carmen(化名)在一年前遭遇喪母之痛,如同在成長路上陷入迷霧,更一度有輕生念頭。幸經學校社工轉介下,成為賽馬會「摯伴行」基金計劃首批受惠者,不但每月獲基金資助發展音樂興趣,更有由社工擔任的「軌跡發展經理」一路同行。Carmen自言,自身個性「愛被讚」,社工也能順應其特性,「常常先稱讚我」。她亦分外感激傷痛時刻中,社工給予的扶持,「傷心時就算說一百句話,都未必及得上有人坐在旁邊,陪伴及聆聽」。

初次面對傳媒,身穿校服的Carmen表現落落大方,開朗且健談,難以想像她小小年紀已經歷喪親之苦。她憶述,去年5月獲學校社工轉介至聖公會福利協會安寧服務支援,「與社工林善如初次見面時,我已預告自己可能失控,但她對我說,沒事,你可以隨時哭」。在對方長期的陪伴下,Carmen亦敞開心扉,敢在人前放膽哭泣,「有人在身邊陪伴,就算不說甚麼,甚至只是問一句『你OK嗎?』,已可令我哭出來……哭到現在就沒事了」。
  適逢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去年撥款1.38億港元,成立賽馬會「摯伴行」基金,並由聖公會福利協會協助營運的契機,Carmen亦成為首批受惠者,每月可獲2000元資助,讓出身基層的她能持續上結他班及唱歌班,並繼續由林善如出任軌跡發展經理跟進5年。
  說到二人如今關係,Carmen笑言是「亦師亦友」,林善如坦言雖然不能取代血親的位置,但可擔任青少年的「領航員」,「似是為掌陀的船長提供資訊及分析建議,陪伴青少年經歷船上的風浪,5年後他們便可繼續駕駛自己這艘船」。
  Carmen補充,現常與林善如分享學習上的煩惱,「某些科目怎樣努力也考不到高分,有時都會感到焦慮。而林善如知道我喜歡被人讚,故會先讚我,我的心情就會變好」。
先導計劃已有18個案受惠
  另一軌跡發展經理林映麗分享,與青少年相處時,要學會尊重對方聲音,「當我們過於強勢,儼如老師或智者時,反而令青少年不願分享心中矛盾的想法」。
  Carmen的情況亦非孤例。根據政府統計處數據,單在2021年全港便有逾8000名18歲以下兒童及青少年,與喪偶的家長同住,當中大部分人來自基層。
  賽馬會「摯伴行」基金顧問陳慕寧指,計劃便為喪親的兒童及青少年提供善別輔導、成長支援等一站式服務,並委託理大培訓社工擔任軌跡發展經理,跟進相關個案5年,共同訂立個人發展計劃,且會每月資助2000元助其發展興趣和目標,料可惠及千人。
  她指上月推出先導計劃後,已有18個案受惠,期望為受惠者提供「好的因素」,引導他們正向發展,甚至成為社區中的倡導者,協助公眾理解喪親兒童和青少年的需要。
基金冀做到「真摯關心」
  賽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應鳳秀則形容,基金冀做到「真摯的關心和關係」,以陪伴孩子向前行。她透露,賽馬會緊急援助基金在2023年的援助個案中,有近2成受助家庭中有18歲或以下的孩子正經歷喪親問題,惟現有服務多屬即時危機介入,鮮有跟進孩子日後發展,故「摯伴行」便因應此缺口而生,「很小的微調,可能成就很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