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同患柏金遜 孝女冀藉AI留聲韻
發佈時間:03:00 2025-04-21 HKT

人生充滿不確定性,因病喪失語言能力,患者何以自處、照顧者如何接納包容,成為畢生課題。記者出身的照顧者陳芷慧,其雙親先後確診柏金遜症,父親說話不再流暢,使她懼怕與家人關係漸遠。她在聲音淡去前作記錄,以科技重組聲韻,邀請同路人一同試驗;病患說話微弱,照顧者俯身傾聽,真誠對話化解因病而成的矛盾,修復家庭關係。她認為,父母相繼抱恙,作為照顧者縱然艱難,卻使她檢視家庭的價值,學習化苦難為祝福,珍惜一切讓自己有所成長。她寄語其他柏金遜病患的家庭多嘗試,不要氣餒,終會在不遠處迎來希望。
現時香港每800人中,約有1人患上柏金遜症,陳芷慧雙親先後確診,其中父親有言語障礙,說話不再流暢。她憶述,起初發現父親走路異常,走起來像小碎步,雙手未有自然擺動,「那時擔心爸爸中風,我們對腦神經所有病痛毫無認識。」然而,醫生不敢斷言其父親患病,因為柏金遜病者的腦部掃描如常,只能透過症狀判斷,終相隔4年才確診。
身體變僵硬 生活細節需協助
父親病情緩慢推進,身體不時變得僵硬,綁鞋帶等細微動作也要人協助,芷慧與家人漸感不安。她指,父親閒時會出外逛街和做運動,曾試過突然不能動彈,在餐廳呆坐數小時,憑意志力苦撐,「他無法說話,又未能服藥,其他人不知道,只能等待。」有次家庭聚會,大夥兒齊唱卡拉OK,父親欲點唱卻突然「黐脷筋」說話,使她莫名生氣,以為父親故意作弄;得知父親因為忘記服藥才說不好,芷慧意識到,更多東西正悄然流逝。
「我害怕爸爸無法說話,我無法再知道他的感受,甚至他以前所經歷的,也變得空白。」她感到難過,更多是不捨,舊日父親從事運輸業,駕車養家餬口,卻因病提早退休,「我不捨爸爸以前有能力,現在身體諸多限制;我不捨他慢慢未能說話……很多東西使我掛念。」
那刻,芷慧思考如何為家中經歷賦予另一重意義,也希望父親溫暖的聲音淡去前留下紀錄,保留自然的溝通模式,為家庭帶來慰藉。她相信,不少柏金遜病患的家庭,同樣因為言語造成隔閡,或未能同行,終漸行漸遠,「照顧者聽不到患者說話,前者既煩躁又內疚,後者也不開心。」她指,家庭關係此前若有任何不安感和問題,也會隨之浮現,「如何幫助家庭有信心同行,而非病人獨自面對?」
近年人工智能(AI)應用越趨普及,她忽發奇想,尋找可以辨別言語障礙病人的程式,「有時爸爸說話重複3至4次;人聽不到,AI會否聽到呢?」她指,外國有相關科技辨識英語,喜見香港有大學教授創建廣東話模型,為舌癌和喉癌患者帶來希望;兩人一拍即合,嘗試以AI辨析患者說話時的語氣、咬字和抑揚頓挫,複製患者的聲音,並利用文字語音轉換技術,建立獨一無二的說話模型。
「人聽不到 AI會否聽到呢」
除了父親,芷慧聯絡香港柏金遜症會,物色9個家庭一同參與言語治療訓練。錄音以外,過程間希望患者和照顧者真誠對話,化解因病而成的矛盾,修復家庭關係。
有年屆七旬的女士幾近無法發聲,向芷慧分享經歷時不禁飲泣,「她很孤獨,家中沒有人跟她說話,內心很痛苦。」該女士直言,自己說話微弱,丈夫卻不願俯身傾聽,常發脾氣,覺得丈夫不愛自己。
訓練邀請照顧者與患者同行,增加後者練習的動機,芷慧遂與該丈夫聊天,對方道出難處,「我喜歡用行動表達愛意,但太太不懂得欣賞,十分委屈。」觀點與角度不同,使兩人走遠;每個家庭要在錄音前訂立目標,兩人卻坐在一旁默不作聲。
後來,女士踏出一步,利用文字表達對丈夫的感謝,打破隔閡,丈夫也說出心底話,直言無法接受醫生斷定太太患病、難以根治的事實。芷慧樂見,兩人重修舊好,手牽手上課,「家人的陪伴也是出於『愛』。」
可是,有患上非典型柏金遜症的參加者,病情較複雜,語言能力迅速退化,在錄製約100句短句後,已無法繼續參與。她歎息指,當小孩患有言語障礙,普遍父母都急於安排連串說話訓練,但倒過來在長者身上,家人卻不會如此着急,「大家缺乏希望,覺得長者練習也於事無補,說話能力終會退化。」她認為,盡早介入才可以免於後悔,「在患者仍然可以發聲時,為自己和身邊的人留下聲音。」
反覆練習有收穫 鼓勵嘗試
回望自己的家庭,芷慧感恩父親未有自怨自艾,積極面對疾病,在家中錄了逾2000句短句,反覆練習。後來聽到AI生成的效果,全家均充滿驚喜,「很奇妙,媽媽一下子就認出爸爸的聲音。」她笑言,AI「說話」一定比較流暢、語速平均,但欠缺真人的「溫度」,故模型尚有待調節以提升穩定度,「還是爸爸說得比較好!」
她樂見其他同路人受惠,使父母患病的經歷昇華,創造出新的意義,「縱然身體不好、面對不同退化、明知不會痊癒……如何活出一份『希望感』?」她指,過程中重新檢視家庭的價值,學習化苦難為祝福,珍惜一切讓自己有所成長,「看到爸媽相繼患病,十分艱難,但我們一同成長和學習,幫助同路人,是他們送給我的禮物。」
她寄語其他柏金遜病患的家庭多嘗試,不要氣餒,終會在不遠處迎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