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內力推中梵關係發展 未能建交成方濟各遺憾

社論
更新時間:03:00 2025-04-22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04-22 HKT

  教宗方濟各逝世,享年88歲。由於他前一天才與美國副總統萬斯會見,在聖伯多祿廣場向民眾揮手,大家都以為他正在康復當中,想不到突然蒙主寵召,多少令人感到意外。
  對於方濟各的一生,各種各樣的評價都有——西方世界自然非常關注他對特朗普、資本主義、全球暖化、同性戀等問題的看法,但另一個繞不開的議題是中梵關係。方濟各對中國態度友好,這一點眾所周知,更為難得的是,他還頂着不少批評,以具體行動力推中梵破冰。儘管方濟各未能親眼見證中梵建交,但畢竟爭取到《主教任命臨時協議》,這算是一項不小的階段性成績。
  新中國成立以來,基於意識形態的緣故,中國和教廷一直沒有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撇除1970年短暫到訪香港(當時尚未回歸)的保羅六世,迄今為止沒有一位教宗踏足過中國領土。從一點可以得知,中梵建交誠非易事。
  近年來,媒體多次報道中梵可能建交的消息,但一直只聞樓梯響。最大的障礙不是台灣,而是雙方在中國教區主教任命的問題上,遲遲無法消除分歧。根據教廷的規矩,教宗擁有對各國各級主教的任命權,中國政府則堅持對境內宗教組織的領導權。由於兩國在主教任命一事上僵持,有各自的底線和堅持,所以建交進程一直卡着。
對中國懷有巨大熱誠
  歷史的進程,需要人去推動。方濟各和明末來華傳教的利瑪竇,有着不少相似之處——兩人同屬耶穌會,均對中國懷有巨大熱誠,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教會和中國的相互了解。事實上,自從2013年方濟各出任教宗以來,教廷對中國的關注度確實越來越大,他本人曾盛讚中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敬仰和尊重中國,也不止一次表達過訪華的意願。這些表態可能有客套的成分,卻並非全是空話,因為方濟各還有實際行動改善中梵關係。
  事後回看,儘管方濟各並未成功推動中梵建交,但他一直很努力,在諸多掣肘中爭取空間,客觀而言,亦有一定進展。2018年,中梵簽訂《主教任命臨時協議》,雖然協議全文至今未公開,但據報道,內容包括教宗承認北京任命的主教,而教廷則對中國主教人選有最後決定權,這說明雙方願意作出某種程度的妥協。在這中間,我們可以看到方濟各發揮了積極作用——假如他沒有持續溝通的意願,沒有勇氣頂着「向中國跪低」之類的情緒式批評,中梵之間可能連臨時協議也無法簽訂。
教廷不能永遠無視中國
  方濟各逝世後,教廷很快就會選出新教宗。後者會否改變方濟各的對華立場、中梵關係的發展勢頭能否持續向好,可能要打上一個問號。人事上的變動,以及來自美國的干預,可能造成兩國互動在短期內出現反覆,這是意料之內的。但從大趨勢來看,未來仍然是樂觀的,畢竟教廷不可能永遠無視一個經濟總量全球第二、人口達14億的大國。終有一天,中梵會在方濟各所打下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兩國關係發展,甚至正式建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