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晋 - 走塑一周年頗見成效 香港環保工作應穩步推進 | CEO有料到

專欄
更新時間:09:30 2025-04-28 HKT
發佈時間:09:30 2025-04-28 HKT

  去年4月,香港正式啟動首階段「走塑」政策,對即棄塑膠餐具實施管制。數據顯示,政策實施一年以來,環保署累計收到122宗投訴,其中75%的個案在跟進後改正,只有21間食肆因持續違規被罰款;連鎖餐飲集團更表示,超過80%的顧客主動拒絕外賣餐具,每年減少約6000萬套即棄塑膠流入堆填區。這些數字背後,反映出走塑政策推出後頗有成效,同時顯示出社會對環保理念日趨認同。第二階段,應進一步在環保目標、行業適應與市民習慣之間找到平衡點,穩步推進,令香港真正邁向「綠色生活」。

  走塑一年以來,以連鎖快餐店為例,消費者自攜餐具的比例顯著上升,部分餐廳甚至將「無餐具」作為品牌賣點。這種轉變的背後,既離不開環保署的柔性執法——通過警告與教育推動整改,同時亦緣於替代品價格的持續下降:在規模化生產與技術升級的推動下,甘蔗渣餐盒與竹纖維餐具的製造成本近年來呈現下行趨勢。

  不過,期間亦反映出部分中小型餐飲店對替代品的接受度有限,很大原因是非塑膠餐盒密封性不足,例如會導致湯水滲漏進而引發顧客投訴。對此,政府強調,第二階段推進的前提是「確保替代品可靠」,這既是對行業的承諾,也是對政策公信力的維護。根據規劃,第二階段將全面禁止銷售塑膠杯、食物容器等9類產品,並禁止餐飲業在外賣中使用這些物品。環保署計劃今年年中與大型連鎖餐飲集團合作,測試替代品的實用性,例如清洗效率和耐高溫性能。這體現了政府穩慎前行的務實態度,避免政策強行推進引發行業反彈。

  推行環保理念亦離不開市民行為的轉變。消委會近期發布可持續生活貼士,從關掉電器備用模式到用肥皂替代沐浴露等,建議看似瑣碎,卻直指環保的核心——將理念融入日常習慣,並呼籲通過經濟激勵引導行為。例如,建議餐廳為自攜餐盒的顧客提供折扣,推動可重複使用餐具的流通。這類「行為經濟學」策略,既降低了個體的參與門檻,也為企業創造了差異化競爭的機會。

  企業的角色同樣不容忽視。面對「走塑」政策,部分企業已從被動合規轉向主動創新。例如,有外賣平台與港鐵合作推出的「可重用餐盒計劃」,通過自助租借機和押金返還機制,已累計完成2萬定單,減少27,000個即棄餐盒使用。用戶通過八達通支付押金後,可在指定餐廳使用餐盒,指定港鐵站歸還後自動退款。這一模式不僅降低了市民的參與成本,更通過企業協作構建了可持續的供應鏈體系。較為遺憾的是,該行動已於2024年12月結束。建議政府進一步推廣與資助,鼓勵更多企業以科技創新參與減塑,若能加大對可重用餐盒生產企業的補貼,或提供稅收優惠,將加速替代品的普及並降低成本。

  當然,展望未來的香港環保工作仍面臨多重挑戰。首當其衝的是財政壓力。政府近年大力推動減廢回收,每年撥款逾8億港元支持相關項目,但在財赤背景下,資源分配必須更注重成本效益。例如,「生產者責任計劃」若擴展至膠樽和紙包飲品,需避免過度依賴公共資金,轉而通過市場化機制激勵生產商承擔回收責任。與此同時,廚餘回收網絡的擴建也需兼顧效率。儘管今年《財政預算案》承諾增撥1.8億港元增設智能回收桶,但若缺乏配套宣傳與社區協作,設備閒置的風險仍將存在。

  更深層的挑戰是將環保從「政策要求」升華為「社會文化」。首階段「走塑」通過管制與罰款建立了初步秩序,但長遠來看,唯有培養市民的內在認同,才能確保綠色生活的可持續性。例如可以在香港中小學推廣「零垃圾零廢棄校園活動」,令學生從小學起參與垃圾分類實踐,最終形成代際傳遞的環保意識。對香港而言,類似的系統性教育投入或許比單純擴大管制範圍更具深遠意義。

  整體而言,香港「走塑」一周年,從減塑數據看,每年可減少數千萬件塑膠垃圾;從社會反應看,市民與企業的參與度超出預期。至於第二階段的順利推進,仍要考量實際情況,進一步完善替代品供應鏈和鼓勵市民逐步轉變習慣。環保本就是一場不能急於求成的馬拉松,既需要有政府政策的堅定引領,也需要有對複雜現實的充分考量,如此方能將「綠色願景」轉化為生活日常。

蔡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