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靠巡查執法 難保泳客安全

社論
更新時間:03:00 2025-04-28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04-28 HKT

  泳池救生員理應精通泳術,掌握救生技巧,在當值時一眼關七,以便在有泳客遇溺時迅速搶救生命。但接連有傳媒揭發,部分私人游泳池懷疑在知情下聘用沒有相關拯溺資格的人士充當救生員,並容許救生員在當值期間使用手提電話。近年香港發生了多宗泳客在私人泳池溺斃的個案,其中一名死者事後更被揭為肇事泳池聘用的無牌救生員,「救生員浸親」由笑話變成事實!
須改革培訓考核監管等工作
  雖然私人泳池服務的泳客一般少於公眾泳池及泳灘,但計泳池數目則遠多於後者,包括私人屋苑會所、酒店及大學等物業內的泳池。截至2024年底,全港共有1422個持牌私人泳池,較10年前增加約23%,此數字還未計算因服務不多於20個住宅單位,而毋須領牌的小型私人泳池。私人泳池一般水深較淺、使用者多為「熟客」,按理遇溺機會應較低,但亦可能因而讓人掉以輕心,尤其是長者與小童,其生命安全必須受到保障。
  針對有關問題,負責私人游泳池發牌工作的食環署,近日提出加強版規管建議。包括修訂牌照條件,訂明持牌人聘請救生員前,必須核實其身份及救生章等證明文件和保留副本,以便署方查核。署方亦會加強巡查執法及通知相關的業主和住客,在一年兩度被揭沒有足夠合資格救生員當值的私人泳池可被勒令關閉6個月,連犯3次更可被取消牌照。
  立法會一個委員會日前討論有關問題,多位議員都批評署方建議未能對症下藥,只會增加守法合規的私人泳池的營運困難,無法打擊有心違法者。事實上,食環署聲稱單在去年已對持牌私人泳池巡查了近1.3萬次,但從未發現任何無牌救生員個案。很可能是署方人員進場前,有關人士已獲通風報信,逃之夭夭,以至立即脫去上衣,跳落水「變身」泳客以規避巡查。
  此外,現時合資格救生員的培訓、考核和查證、監管等工作,基本上是由作為私人體育會的中國香港拯溺總會一手包辦。相關合資格救生員的名單未有在網上公開,私人泳池營辦者欲核實其僱員或應徵者的資格,需要向總會繳費並等候一段時間才回覆。這個極其落後和壟斷性的制度有必要進行改革,最少應讓相關執法人員、物管公司負責人,以至私人屋苑及酒店的住客等,可更便捷地查證到正在泳內當值的救生員是否真有其人及擁有相關拯溺資格。
季節性需求等因素局限人手供應
  更關鍵的問題在於人手供應。即使在香港人口老化及勞動力短缺沒那麼嚴重的時候,救生員供不應求問題已出現,底因是相關服務需求屬季節性,在盛夏泳季時需要大量人手,在冬季大部分泳池、泳灘關閉時需求則大幅回落。加上拯溺總會有限的培訓和考核能力、當值時不能玩手機等現代人難以接受的工作條件,都局限了合資格救生員的供應。
  結果導致不少康文署泳池及泳灘,在泳季時也因救生員不足而被逼關門或局部關池,浪費了這些造價及維修保養高昂的公共康體設施。部分私人泳池亦因請人難故鋌而走險,聘用不合資格的救生員充撐場面。當局強調現時有過萬名合資格救生員,數字上似乎足夠,但其實部分人考取拯溺牌只求買個保險或證明自己能力,實際上是從事游泳教練等收入更高、工作環境較自由的職業。
  政府必須多管齊下和以新思維解決有關問題,不能單靠巡查執法。其一是將人手供應多元化,包括增加培訓及考核機構、建立認證境外拯溺資格的制度,以至考慮季節性地輸入外勞救生員(落水救人毋須識廣東話)。另一方向是利用人工智能等創新科技,協助監察池內泳客狀況和發出警告,以減少在同一時間內在池邊當值的真人救生員數目,從而減少整體人手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