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管達人——聯繫社區 熱心慈善 吸引人才李維文三招高球會本地化

       近年私人會所常被指佔用土地資源,坐落清水灣半島、佔地一百二十九公頃的清水灣鄉村俱樂部也甚受關注。本報訪問俱樂部主席李維文,了解箇中挑戰與發展。李坦言,俱樂部並非富豪專利,近年除了成為吸引外國高管人才來港的「誘因」,亦用作慈善籌款多年,常邀長者及小童使用,他認為高球文化有必要在土地與社會需求之間平衡發展。為保港式高球場的國際地位,他計劃請高球名宿湯臣(Peter Thomson)重訂球洞,繼續發展。記者:童傑攝影:盧江球
      清水灣鄉村俱樂部是六十年代一群高球愛好者向政府提出興建,愛好者成立非牟利的俱樂部,與政府合作興建公路連接,八二年落成啟用,至今有三十二年歷史。俱樂部有高爾夫球場地,其後陸續增設遊艇會、游泳池以及多項球類活動設施,現時有三千多名會員,其中一千多名屬高球會員。
      須平衡土地與社會需求
      社會漸生關注土地發展的聲音,李維文認為,土地供應問題與市民的訴求,社會均須探討,然而發展同時,卻要平衡社會需求,「是否所有土地都要變成樓宇呢?這是個社會問題。但一個國際城市,有甚麼吸引外籍人士呢?同樣需要討論。」他說,俱樂部對經濟發展有其作用,如近年不少新會員均來自清水灣道一帶居民,這些居民不少是外國高管人才及其家人,「那些高管,想找個像外國的環境,住進清水灣,成為會員,開始打高球。」
      他透露,現時每周三都有一班高管的太太定期打高球,「要他們長期留港,也要有康樂活動。」談及如何檢討私人會所發展,他認為要在矛盾中平衡發展,「若然外國人才不來港,最終也會有所影響。」
      在今天的香港發展俱樂部,李維文認為至少有三個原因。其一是慈善目的,他解釋,○三年起俱樂部推行「關注社群計劃」,先後與母親的抉擇、基督教靈實協會、聖雅各福群會、香港世界宣明會等機構合作籌款,現時每年有十二個大型籌款活動,均在俱樂部舉行,每年籌得六百至八百萬元作社福用途。俱樂部亦常邀請長者及小童,享受設施,「例如免費請長者來過母親節,跟安徒生會合作,請小孩子玩耍等等。」俱樂部是有市民參與的。
      此外,俱樂部也為香港海岸綠化環境。李維文說,此地帶以前只是一片石地,變成現在的環保生態(eco-friendly),全賴俱樂部熱心人士出錢出力支持,「特別是八十至九十年代,金融風暴後,俱樂部幾乎沒錢保養和發展,球場還是光禿禿,請人也不來打球。」後來俱樂部「捱」了十多年,才慢慢建設,如引入本地草種,效法郊野公園植樹,引入海水化淡設備等,形成「自然」生態,「其實我們都保護緊大自然,不知有幾多雀鳥聚居於此!」
      見證港式高球,也是俱樂部的存在價值。現時高球場由臨海九洞和峰畔九洞組成,曾因地勢險峻,獲選為全球五百個最佳球洞及亞洲二十四個最佳球洞,另外亦因草地硬度較其他高球場硬,形成清水灣的獨特打法,「因為地硬,所以擊球要『clean』,不擦地面,這種非正統打法,向來是清水灣特色。」
      邀名宿重訂球洞
      他不諱言,近年內地連地產項目發展的高球場,吸引不少港人北上,才是真正挑戰,「從前球客平均打二百六十碼,隨着本港高球文化普及、技術、器材進步,業餘人士動輒開球也打出三百多碼,所以人們才北上打球。」因此,他認為本港高球場發展已逼在眉睫,俱樂部已計劃一六年重新設計球場,「我們請了澳洲建築師策劃,包括名宿湯臣(Peter Thomson)參與,方案包括縮減球洞至六個,增加球洞難度。」然而如何設計,至今仍未決定。
      轉打高球重拾親子樂
      早年為射擊項目港隊成員的李維文,有鑑運動員生活冷落兩名女兒,九五年遂放棄射擊,改為陪子女打高球,改善關係,沒料自此迷上了高球。
      他透露未打高球前,是一名射擊運動員,每周訓練五至七天,卻因此冷落女兒,「當年每個周末都陪不了家人,自覺不可繼續,九五年終於『投降』,放棄比賽生活,轉打高球,每逢周末,親子為樂。」他自言轉打高球後,「打槍」好勝的心態也有轉變,從前但凡比賽都要贏,但轉打高球多年,與子女對壘卻不計勝負,且輸多贏少,「重點是家庭樂。」
      不過他也說,見證俱樂部發展多年,總想球會做到最好,在設備不輸內地高球場這一點上,他仍想「好勝」。
      企管達人 本報記者
      


■李維文指發展俱樂部同時,有必要在土地與社會需求之間平衡。
■李維文指發展俱樂部同時,有必要在土地與社會需求之間平衡。
■清水灣鄉村俱樂部佔地一百二十九公頃,至今有三十二年歷史。
■清水灣鄉村俱樂部佔地一百二十九公頃,至今有三十二年歷史。
■俱樂部不時舉行籌款活動,圖為清水灣長跑賽盛況。
■俱樂部不時舉行籌款活動,圖為清水灣長跑賽盛況。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