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生育率影響社會經濟 政府及各界須齊心應對

近來本港關於人口的數字憂喜參半。整體人口終於止跌回升,自然是喜訊,但香港女性生育率全球倒數第一,每名女性平均僅生育0.8名子女,無孩夫婦比率較5年前增逾倍至43.2%,成為本港的主流,情況令人擔憂。

雖然很多經濟體都同樣面對出生率下降問題,並非香港所獨有,但香港出生率比南韓、新加坡、澳門還要低,已超出警戒線,實在不容忽視。

生育率不斷下降,對本地社會結構和經濟帶來深遠影響。主要成因亦有廣泛討論,包括遲婚、獨身比例增、離婚率急升;工作繁重致時間及精力不足;育兒的財政負擔高昂,對教育政策欠缺信心;房屋問題及居住環境擠逼,且房屋開支負擔沉重。也有人擔心生活質素下降或喪失自由、擔心管教或兩性關係,甚至有育兒婦女受職場歧視,因而削弱了他們生兒育女的念頭。

是否生育,屬於個人取向,但社會氛圍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在現實生活中,有沒有能力應對生育及養育子女的負擔,是很多家庭憂慮並面對的問題。除了父母需努力賺錢來養育子女,政府和包括企業在內的社會各界在當中也要負起非常重要的責任,倘若社會沒有穩定人口,其他的發展亦難推展。

應對生育率低的問題,目前港府主要措施包括設立侍產假及產假、提供子女免稅額,以及資助幼兒照顧名額等,但力度顯然不足。就子女免稅額而言,所省稅款對低收入家庭作用有限,更遑論在稅網之外的家庭。至於侍產假及產假日數,仍遠低於經合組織1.4周及18.1周的平均水平。此外,由於不少家庭友善僱傭政策並非法定要求,不是所有在職父母皆能享受。儘管政府近年加強提供幼兒照顧服務,但3歲以下嬰幼兒的照顧服務名額,仍短缺最少3萬個。

過去幾年,立法會議員已多次討論鼓勵生育的議題。其中,不少議員就建議提高生育津貼及改革稅制,包括推出「累進式子女免稅額」,首名子女免稅額增至15萬元、第二名子女增至20萬元、第三名或以上的子女每人再增至25萬元;另加等額的新生子女免稅額,營造「生得越多,交稅就越少」的環境。

縱觀全球55個明訂鼓勵生育政策的地方,用以扭轉生育率下跌趨勢的措施大致相同,包括提供財政及稅務誘因、給予法定育兒假期、實施彈性工作安排,以及提供資助託兒服務。

除此之外,不少地方亦投入大量資金在父母現金津貼、在婦女生產前後及不同育兒階段發放現金津貼。其他非主流措施包括新加坡所設由父母及政府共同供款的儲蓄基金,以及獲編配資助房屋的優先權;匈牙利為合資格嬰兒父母提供貸款;以色列為夫婦或單身女性提供全面輔助生育科技支援。當中,新加坡的生育政策被譽為亞洲最積極全面,除了上述的供款及配屋優先權,還有嬰兒花紅現金獎勵;女性有薪產假達16周,男性有2周侍產假,明年起增至4周。此外又訂立「有薪育兒假」,增加親子時間;同時資助企業提供靈活工作安排。

目前來看,以經濟政策鼓勵生育獲多個國家和地區採納,是最簡單可行的方法。在歐洲,大部分家庭及兒童津貼開支相對較多的國家,總和生育率往往更高。但各地政府仍需因應不同社會文化背景及制度環境,來因地制宜制定鼓勵生育政策。就香港而言,我認為經濟政策能解決一定的問題,但仍需從不同角度出發,對症下藥解決社會上存在的一些根源問題。

誠然,應對生育率下跌並無靈丹妙藥,政府應致力在不同政策範疇提供支援,推動更多惠及生育的措拖,盡力減少生育的阻礙。除了政府之外,還需要家庭、企業、託兒機構、學校、社區等齊心推動生育政策,讓社會培養正面的生育觀念與氛圍。如針對婦女需兼顧工作與照顧家庭,便需企業協力推出家庭友善政策,採取有力措施,協助雙職家庭平衡工作與育兒需要,不能單靠政府獨力應付。

蔡晋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