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準旅客需求重整策略 迎接多元消費新趨勢

疫後訪港旅客回升,但消費熱度不似預期,令百業大失所望,紛紛尋求出路,惟面對旅客消費行為的改變,本港旅業似乎也亂了陣腳,一時說要激活地攤經濟,一時說要延長商場營業時間。與其藥石亂投,不如好好想想旅客的真正需要,對香港有甚麼期待,再按目標客群制定針對性的營商策略。

目前旅客量回復到疫情前約七成水平,當中超過八成為內地旅客,年輕旅客更成為拉動旅遊消費的主力。在他們眼中,香港不再是購物天堂,不及淘寶價廉物美、包羅萬有。這批客群,全然不會如昔日般直奔大型購物點或主題公園,而是轉向個人需求的滿足感,他們對於感興趣而又新鮮感強的事物,尤其是一些玩味濃的體驗,甚捨得花費,盡情體驗。追求品質化、個性化、多樣化和體驗性成為消費新趨勢。

隨手翻看小紅書上有關香港旅遊攻略的帖子,不難印證這個變化。很多人來港,是為了感受洋氣得來接地氣的「港風」,喜歡在窄窄的街道上漫無目的地行逛,或是看看港產片的取景,沉浸式感受香港的街頭氛圍、生活氣息,體會攝影大師何藩鏡頭下的魅力都會。

有人則追求文化盛宴,用心整理香港的文化地圖,專程來港看博物館、展覽、演唱會和文化活動。即使香港故宮不及北京故宮多文物,旅客也享受在這裏一進門就有動畫講述故宮建築的變化,還有180度環迴屏幕、以裸眼3D效果「穿越故宮」。

也有人喜歡香港的殖民地歷史,新舊融合、中西文化和平共處;追求復古港味的,更會專乘去百老匯戲院看一齣經典電影,感受本地文化特色。

一些訪港常客則想發掘小眾又有趣的玩法,有人訪尋城市秘景、穿梭大街小巷搵路牌打卡、去慈山寺抄經文。有人特意到工廈尋寶玩樂,到芭比主題溜冰場溜一轉、到舒淇推介的香水店尋香、到舊物店買膠片相機,甚至到警察總部買警察小熊;也喜歡融入創新科技的沉浸式場所體驗。

當然有更多的人愛美食之旅,奢華的、地道的,以至精緻米芝蓮餐飲。對任何世代,美食仍然是大多旅客愛探索的領域。

再看看網上一些旅遊趨勢調查,經歷新冠疫情後,放鬆身心的「慢遊」、「生態旅」成為旅客新需求。不少人希望去非知名景點,與自然景觀有關的搜尋標籤也呈現增長趨勢,包含健行、清新空氣、大自然等概念登上浪頭。也解釋了香港登山遊、考古遊等旅遊路線為何大受歡迎。有調查亦顯示,五成受訪者希望能以當地人的方式探索新的地方,近六成人則表示,如果在旅行期間無法充分認識地區文化,等於浪費了一趟旅行。

種種跡象皆可見,旅客的旅遊形態已然改變,沿用「老景點、老顧客、老思路」發展已不合時宜,旅業服務轉型已勢在必行。即使要搞活夜市,也不能停留於飲食購物逛商場,還應注入多元化的文化元素。業界應適應新時代,瞄準旅客需求,了解其消費習性及喜好,再根據不同群體需求發揮創意,進行產品調整,打造新的旅遊體驗。

針對旅客喜愛「慢遊」,業界可開發小眾化、個性化的高品質深度遊路線,籌劃一系列城市漫遊攻略。博物館之旅、港劇場地朝聖之旅,或者演唱會文娛之旅等,都可帶領外地遊客更深入地認識本土文化。其他周邊文創產品、活動、出版物也可順勢而生,從而撬動旅客消費欲,帶活周邊經濟。

針對熱愛中西文化交匯的旅客,我們可設計體驗共融文化的景點及活動,凸顯本港融合中西文化和雅俗共賞的特色;並且善用科技展示自身優勢,為旅客打造一趟文化科技之旅。

另外,亦可將工廈打造成尋寶地,營造「可食可買可玩」的特色。針對吃貨一族,除了推出季節限定,也可設計具本土情懷的餐點,又或主打高端餐飲的美食路線,展現香港包羅國際美食的獨有魅力。 

香港旅遊業是時候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和方向,善用本身豐富多樣的旅遊資源,重新展現國際大都會的多元化魅力。

蔡晋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