釐清一帶一路角色 提升信心勢在必行
今年是國家主席習近平倡議「一帶一路」10周年。「一帶一路」沿線貿易發展迅猛,內地與相關國家的貿易額翻了一番。香港作為「一帶一路」的重要門戶,享有完善法制、低稅制,以及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遺憾卻未見取得相應成效,有港商甚至有信心不足、難以發揮之感。要在這場競賽中穩佔一席,香港需要釐清自己在一帶一路的角色,協助港企發展所長。香港經濟環境整體低迷,說實話,無論推出怎樣的刺激政策,此時此刻「信心」對於社會來講才是最重要的,特區政府需要給予更加清晰的發展規劃,讓企業、讓資金、讓市民重拾信心,拉動經濟。
近年來,開發和加強與新興經濟體的合作,是特區政府一大目標。中東國家資金雄厚,東盟發展走向蓬勃,港府希望本港企業,藉着法律、航運、會計、金融、諮詢等專業優勢,打進該兩大經濟體的市場,又期望將中東的企業和資金引進本港,從而為「一帶一路」發展提供支撐,發揮「超級聯繫人」角色。不過,由於不少國家的商貿發展、法制和金融等相關制度未臻完善,很多港企對於到「帶路」國家經商,仍躊躇不前。加上一些大型基建多由國企牽頭接洽,在欠缺領頭羊的導引下,港企不敢輕言投資。即使是港商熟悉的東盟國家,中小港企也自覺難有優勢與國際品牌競爭。
港企在「一帶一路」國家無法入局,最大癥結是信心不足。要提振港企信心,政府除了要對全局有整體規劃,更須設立便利營商的政策,如稅務優惠、支援基金,並適時提供最新資訊和方向指導。與此同時,更應在國家層面爭取更多的協助,例如由政府協調聯繫內地國企,讓港企成為合作夥伴,借力進入這些市場,減輕他們在融資、法律等方面的風險。
更重要的是,香港須釐清自己在「一帶一路」的角色,無論在國家或是世界層面,香港都要明確知道自己的定位及發展方向。「十四五」規劃確立香港為八個重點領域的發展中心(「八大中心」),包括國際金融、國際創新科技、中外文化藝術交流、國際貿易、國際航運、國際航空樞紐、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以及區域知識產權貿易等範疇。作為國家對外的重要窗口,香港要配合國策積極參與「帶路」建設,將香港打造成支援「一帶一路」項目的全能樞紐,為「走出去」的內地企業在對外貿易、金融、會計、風險管理、法律諮詢、境外資金調動等方面提供助力,同時推動本港經濟轉型和謀求長遠發展。當確立發展方向後,企業才能有信心大展拳腳,投入資金,聘請人手,搞活經濟。
事實上,信心不足是目前香港經濟的桎梏。環球加息,股樓齊挫,港人身家縮水,加上對行業前景缺乏信心,他們自然勒緊荷包,不願消費。而疫情過後,大灣區的便利生活及服務價格優勢更吸引港人北上消費,令本地經濟雪上加霜。盈收下降逼使企業為生存而削減投資與成本,減少投入、減少招聘,更令整體社會經濟陷入惡性循環的境地。
政府推出保就業、消費券、「開心香港」,以至提倡搞活夜市,無非也是要提振市民消費信心,穩住商家信心,從而搞活經濟。但這些工夫可能並不能治本,市民是否願意消費、企業是否願意投資,其實源自他們對香港的經濟前景是否有信心。政府不給出全盤規劃,企業和市民信心不足,不知何去何從,自難搞好經濟。就算大搞夜市、延長營業時間,也只可作為其中一項吸客措施,對振興投資、內需、進出口等範疇也是無濟於事。
「信心」是社會發展的基礎與源動力,特區政府需要更主動積極地刺激本港內需,全面重振消費信心,通過大力招商引資、積極開拓新經濟增長點,以及為資本市場拆牆鬆綁,讓企業和資金恢復信心,讓經濟恢復活力。期盼香港可以藉着「一帶一路」,重新思考和規劃社會及經濟發展的路向,提振社會信心,推動香港重上軌道。
蔡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