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晋 - 擴大數碼共融政策 創造更大社會價值 | CEO有料到

  數碼經濟發展迅速,市民生活方式不斷改變,惟長者適應困難,不容忽視。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提出撥款1億元支援長者數碼培訓,讓長者搭上「數字列車」,拉近數碼鴻溝,是政府履行社會責任的表現,值得肯定。借鑑外地經驗,政府未來可擴大支援範圍,甚或鼓勵企業將支援化為商機,讓數碼共融政策創造出更大的社會價值。

  長者與社會的數碼鴻溝,近年越見明顯。尤其是疫情加快了數碼化進程,從電子支付、領取消費券、叫車、預約看病到健康碼,都由數碼科技主載,對新科技產品一竅不通、甚或連智能手機都無的長者們,猶如一道無形屏障,不但窒礙日常生活,更令他們與社會及家人產生隔膜。疫情期間便曾發生「長者無手機掃健康碼」、「不懂使用電子支付領取消費券」等事件。

  早前有調查顯示,逾9成受訪長者使用智能電話有不同程度的困難,包括難以與子女、親友聯繫,以及使用防疫軟件時感到困難,令長者情緒欠佳倍感孤獨。
  當政府服務電子化範圍不斷擴大,社會上卻有群體未能追及電子化步伐,不僅構成社會問題,也有違發展智慧城市改善市民生活的初衷。因此,對於政府擬在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撥款1億元,在未來3年為全港60歲或以上長者,提供數碼培訓課程和技術支援項目,以減少長者的數碼隔閡,我是絕對支持的。

  由政府從政策層面牽頭協助,是恰當做法,除了為長者提供培訓,進一步優化現時支援長者的數碼計劃,讓科技「適老化」,也是政府應該考慮的,例如鼓勵及資助創科界開發針對長者需要的應用程式。增加字體大小變更選項、錄音或聲音轉換成文字的功能,以及提供簡化版介面等,均需要企業伸出援手。企業通過幫助長者面對數碼化生活,也可開拓新的商機。

  事實上,多個國家的企業也在開發適合長者的數碼產品和服務。如新加坡企業和政府合辦「超市學習之旅」,教導長者用手機在超市購物。又如西班牙就設計了一款只須輸入姓名便可使用的視頻電話App,方便長者。

  為協助長者融入數碼科技,內地2020年頒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慧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要求各地政府和相關部門落實20項措施,包括保留使用現金與人工服務櫃台、推出長者專用實體健康通行憑證、製作長者版網站和App,以及開班授課等。

  除此之外,《方案》還要求,數碼技術將來可能應用的領域也要充分考慮到老年人的生活習慣,開發適合他們使用的產品和軟件。同時建立解決長者「數碼鴻溝」的長效機制,甚至將網站和App「適老化改造」相關工作納入企業信用評價,以激勵企業積極參與改造。

  英國的數碼共融政策目標也十分明確,由5千個社區組織組成上網中心網絡,為初學者提供基本數碼技能培訓,措施包括選擇方便的地點如圖書館、社區中心、購物中心等提供培訓;協助長者和殘疾人士利用數碼科技,獲取健康護理和醫療服務;及立法保障這些人士使用數碼服務的權利。

  結果2010至2016年間,200萬人透過網絡學會使用互聯網的基本數碼技能,當中兩成是長者。根據評估報告,每1英鎊的投資,為持份者創造了5英鎊的社會價值。包括長者改用成本較低的數碼政府服務,令政府節省了營運開支,值得香港參考。

  目前港府也有推出長者數碼外展計劃、長者網上學習平台等,並利用智能機械人教導長者做健體運動,又以虛擬實境裝置,讓長者遙距探索社區。社福團體亦舉辦過手機應用及電子支付平台工作坊,並由青年或樂齡人士組成數碼義工隊,協助長者走入E世代。希望這些措施能持續恆常地推行,更好地接觸隱蔽長者,並借助商界力量築起更完善的支援網絡。

  值得一提的是,長者即使學懂使用一些數碼產品,但也未必有財力或捨得購買。政府可考慮給予資助,或讓大專學生為長者設計一些「適老化」用品,協助長者投入數碼大潮。更重要是,提升長者數碼技能之餘,也要教導他們安全地使用網絡資訊,學懂分辨假消息和免墮網絡騙局。
蔡晋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