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晋 - 完善配套制度法規 度身拓港「低空經濟」 | CEO有料到
近期「低空經濟」被列為全球戰略性新興行業,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點名提到要積極發展此新質生產力,讓它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引擎。香港自然不能只作壁上觀,然而要跟上國家大隊,本港需要更完善的配套設施、管理制度、法規銜接,與及更好的技術手段,才能支撐相關產業的發展。
低空經濟泛指垂直離地1000米以下空域,以各種有人駕駛或無人駕駛航空器載人、載貨及進行其他作業場景的低空經濟活動及服務,包括低空飛行、航空旅遊、物流運輸、急救醫療、農林植保、海洋監測、電力巡檢、短矩通勤、送餐送血、科研教育等眾多行業的經濟概念,是輻射帶動效應強、產業鏈較長的綜合經濟形態。
目前,內地及不少國家都在積極推動低空經濟,全球至少有近350間企業設計了約700種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飛機製造企業、汽車企業都在積極介入這一領域。相關研究估算,2022年全球低空經濟已達千億美元級市場規模,到2040年,城市空中出行全球市場規模將達1萬億美元,到2050年會暴增至9萬億美元。
中國內地截至去年底,無人機企業合計近2萬間、生產廠家達到2200間,各式應用場景層出不窮。這項新質生產力,其實2021年才首次寫入《國家綜合體交通網規劃綱要》。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及不久前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再接力發功,鼓勵發展。現時已至少有16個省份將低空經濟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短短幾年間,中國低空經濟規模已逾5千億元,預計到2025年,其對國民經濟的綜合貢獻值將達到3萬億至5萬億元,其中大灣區市場約達萬億元。以深圳為例,截至去年底,無人機企業1700多間,年產值為960億元,同比增長28%,成為全球民用無人機最主要的生產基地。
反觀香港,發展低空經濟仍是一個嶄新議題,觀乎政府官員日前到立法會回答議員有關低空經濟發展的質詢,當局似未有具體策略,只以安全規管角度考量,尚未開啟發展思維。
其實現時本港的流動通訊網絡,足以充分支援無人機的運作及技術發展,絕對有條件為低空經濟創造應用空間。不過礙於香港的城市規劃、樓宇間距、人口密度、欠缺合法飛行區,以及法律法規等多方面因素,暫時仍局限於零星無人機匯演、樓宇測量及工程勘探等應用,較難利用無人機系統參與外賣及速遞平台。
但即使是前景較明朗的無人機匯演,礙於目前法例,審批費時關卡重重,極待政府拆牆鬆綁,簡化申請程序,尤其是現行的《小型無人機令》應配合行業發展,放寬禁飛區,才能讓相關產業大展拳腳。
港府需要從頂層設計開始,制訂全盤發展策略、強化法規、完善硬件及場地等配套,包括技術研發、基建設施、訊息技術應用、保險制度,以至航道規劃、空域管理、土地空間配合等,長遠更要把握背靠大灣區的優勢,連結鄰近空域才能全面發展。
除此以外,也要匯聚足夠人才,負責飛行器的操作、維護、導航等,香港院校可在培養低空經濟領域人才方面發力,為港青開拓新路徑。更可加強與內地院校合作,培養重點人才。
鑑於香港與內地的空域結構有異,加上產業鏈先天不足,不能盲目攀比跟風,必須找出適合自身發展的方向。例如香港沒有上游的無人機研發,但作為融合內地資源及外國技術的地方,有潛力以低空產業的設計方案為重心,結合現有科技為客戶制訂獨特方案,發展成應用科技中心,甚至擔當外銷角色,把產品銷售到全世界。
此外,香港亦可利用金融方面的優勢,協助低空經濟產業融資,激活初創生態圈,推動在港上市集資活動。更可利用虛擬資產服務商新發牌制度,實現相關企業的數據資產化。
以本港目前情況,最有潛力發展的是低空遊覽、短途運輸。有建議讓低空經濟在北部都會區「先試先行」,先應用在交通物流、文旅及創科產業中,再擴展至與大灣區城市合作,開通跨境交通及旅遊觀光路線,港府可積極研究與內地對接的可能性。
總結而言,低空經濟效益有多大,視乎港府如何確立市場定位,香港應根據自身條件探索,盡快就空域管理和法規、基礎建設、安全措施等方面進行可行性研究,同時驅動跨部門協作推動,帶領整個社會投入這股新質生產力。
蔡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