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晋 - 最低工資改革得宜 「可加不減」須設防線 | CEO有料到

  政府日前建議優化法定最低工資,包括「一年一檢」,並引入通脹及經濟增長兩大指標,以保障基層工人的收入。工商界普遍反應正面,皆因香港現時面對勞動力不足,即使經濟欠佳工資仍未見回落,故最低工資的調整對整體影響不大。不過,社會仍須防範一旦經濟逆轉及出現通縮下,「可加不減」的機制會成為工商界的緊箍咒。

  本港實施最低工資制度迄今13年,可是相關增幅長期滯後,至去年為止總共只上調了5次,2021年更首次凍結,由起始28元最終僅加至40元,累計增幅不到一半。且以往需考慮很多數據、報告及諮詢會等,每次檢討都要經過勞資雙方拉鋸戰,消耗社會資源。而「兩年一檢」,亦令加幅落後於通脹,確有改革的必要。

  行政會議日前接納有關優化最低工資檢討機制建議,實行跟通脹及經濟增長變動掛鈎的「可加不減」方程式,將該年的整體甲類消費物價通脹,加上最近1年的經濟增長,扣減最近10年平均經濟增長,乘以0.2,若大於1就封頂;若結果是負數,顯示經濟下行,只會凍結不會倒減。政府強調新計法既保障工人合理工資、不流失低薪職位,同時顧及經濟發展、僱主財力等因素,5至10年後會再作檢討。

  有了明確清晰的方程式後,政府和勞資雙方可省卻談判的時間和精力,有助減少矛盾。而「一年一檢」,除了更加「貼市」,保障基層工資不會過於滯後,亦可以提供更穩定和可預測的最低工資水平,有助商家作更長遠的規劃和預算安排,減少了不確定性帶來的壓力。而設定上限,也可避免工資過度增加對商家造成負擔,有助於維持商業運作的穩定性。

  同時,政府也可確保最低工資與經濟發展匹配,保證勞工的收入跟上通脹和經濟增長的步伐,避免最低工資水平長期凍結或滯留不變,為基層勞工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亦有利於提振本地內需消費。而過往因不同行業的生產總值增長參差,未能受惠於經濟紅利的前線如保安及清潔工等,在新制下都有望分享經濟發展成果。

  「可加不減」的方程式基本上已解決或因經濟數據不佳,以致出現負數數值而須減薪的爭議點。雖則講明「可加不減」,工商界亦毋須過分憂慮,畢竟現時領取最低工資的勞工,只佔整體僱員0.6%,約1.7萬人。在現時人力不足的情況下,很多行業的員工時薪都比最低工資高一截,故此預料不會對太多企業造成衝擊。

  當然,新制也非完美無瑕。雖然新方程式以甲類消費物價指數為基礎,不會跑輸通脹,但按經濟增長計算,每年調整幅度有限,而且仍未能解決最低工資基數過低的問題。

  而且,由於新機制是「可加不減」,未來若出現一些不可預期的情況,諸如新冠疫情或2008年金融海嘯,一些以最低工資聘用員工的中小微企,可能會因為無法負擔提高的工資成本而減少招聘或裁減員工,對就業率帶來負面影響。

  因此,縱使現在經濟環境有空間上調加幅,亦須慎防「可加不減」的長期疊加效應,成為商家的緊箍咒。政府應密切關注最低工資新制度落實後的情況,並設立防線或「例外機制」,如方程式函數出現負數,經濟大規模收縮,社會領取最低工資的人數上升時,彈性調整實際變幅,就如公務員薪酬調整機制,先凍結加幅,再於經濟好轉時補回。同時應為有需要的中小企提供相應支援,鞏固營商信心。

  政府亦應建立監測機制,以確保最低工資政策有效執行,並及時應對可能出現的問題,持續優化最低工資機制。

蔡晋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