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晋 - 三中全會決策影響深遠 切實做好「香港責任」 | CEO有料到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7月18日閉幕,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系統部署,更為香港未來發展指路引航,對香港經濟具有多方面的啟示和潛在影響。香港須思考如何發揮所長,通過改革,振興經濟,同時為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決定》,當中多次提及香港發展,包括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健全香港在國家對外開放中更好發揮作用機制;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強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並把這幾個「任務」置於「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機制體制」的框架之下,凸顯了香港在助力國家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進程中的關鍵角色。

  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其後提出「中國式現代化」主題下的「香港責任」,更點明香港必須改革。他說香港要識變、應變、求變,通過改革實現更好發展。希望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把握機遇,銳意改革,主動作為,加快推進香港由治及興」。要以扎扎實實的工作貫徹落實三中全會精神,不斷擦亮香港的「金字招牌」。

  連日來,不少討論都集中於香港應如何發揮優勢,做好國家賦予的「責任」。在「一國兩制」下,香港獨特優勢在於高度國際化、法治化和市場化,資金、貨物、人才自由流動,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之一,也是亞洲乃至全球的多個「中心」,包括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等,在國家發展戰略中有着重要性,可以支持中國金融改革和市場自由化,特別是在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上發揮關鍵作用。

  在全面深化改革、高質量發展中,香港應利用匯聚境外人民幣使用主體的優勢,激發創新動能,鞏固全球人民幣業務網絡效應。同時,香港應加快完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增強香港清算行功能,向周邊地區及「一帶一路」國家輻射,為中國企業拓展全球市場提供支持

  香港亦應加強與內地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優化滬港通、深港通等機制,吸引更多國際金融機構落戶香港。同時通過創新和搭建金融科技平台,推動區塊鏈、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支持數字貨幣和創新金融產品的開發。

  此外,綠色金融的推廣也是未來改革的重要方向。香港應加快發展相關產品,將綠色投融資功能延伸至綠色信貸產品、綠色私募基金產品等,形成完整的綠色金融鏈條,為國家實現碳中和目標獻力。

  在科技發展迅猛的年代,香港要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新質生產力必須在所有領域和機構都發揮核心推動作用。香港院校可加強與內地高校和企業的合作,聚焦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領域,推動技術轉移和產業化,實現產學研合作。同時,加強與國際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共建高水平教育和科研平台,助力國家在全球科技競爭中取得優勢。

  在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方面,香港匯聚國際頂尖人才,應發揮高等教育優勢,針對國家所需,開辦更多與創科相關學位。而特區政府實施「搶人才」計劃以來,雖取得不錯成效,但九成的人才來自內地,香港應進一步優化高端人才引進政策,加大力度吸引全球人才落戶。並從居住條件、置業、發展規劃、勞工保障等多個層面入手,切實提升人才來港、留港的誘因。

  健全香港在國家對外開放中更好發揮作用機制,也是未來重任。《決定》除了表明進一步對外開放,也提到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激發民企活力。這些措施不但利好內地民企,還為香港發展帶來更多新機遇。香港作為內地聯通世界的超級聯繫人,發揮着「走出去」和「引進來」的重要作用,未來應與大灣區加強合作,促進科研成果商品化,推動經濟產業升級轉型。

  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區域。香港應抓住機會,深化與珠三角地區的合作,強化機制對接,推動區域內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產業協同發展。其中一個關鍵領域,是推動「灣區認證」建立更優質的國際聲譽。

  三中全會的決策,對香港的經濟發展、科技創新、法律和治理等方面帶來深遠的正面影響。香港不僅要緊跟國家發展步伐,保持靈活應變,更要明確自身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香港責任」與「香港貢獻」。通過深化合作、促進交流和政策支持,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實現長期繁榮穩定。

蔡晋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