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正兒 - 列出單位價格 揭開縮水通脹 | 社論

  百物騰貴,加價,生活總是避不開。消委會調查過去3年半在超市發售的零食、貓糧、按摩膏等60款食品或日用品,它們的容量或重量有變的同時,價格亦調整,結果發現逾9成樣本減少份量,減重最高的一款「家樂氏」玉米片,竟輕了3成,在售價不變下,等同變相加價。由於相關貨品包裝改動不大,消費者不易察覺「餡料少了」。

  上述銷售現象,在經濟學中被稱為縮水式通貨膨脹(shrinkflation),也稱為雜貨通貨緊縮或包裝縮小,泛指物品尺寸縮小或數量減少,甚至有時重新配製或降低質量,而價格保持不變,原因是供應商因應生產成本上漲,須轉嫁成本以維持盈利能力,但又不想明目張膽加價,故選擇通過縮減規模來間接提價。

  外國議論縮水通脹,有意見倡議生產商有義務通知消費者,但說易行難。在本港,大部分食品和日用品是進口,難以依靠法例管制生產商,但不代表消費者不應有知情權。消委會倡議制訂「單位價格」,同時顯示物品的總售價和單價,方便「格價」,值得支持,但要改變,並非一時三刻做到,故此,市民要做個精明消費者,購物時,要懂得計算貨品的「單位價格」。

辛正兒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