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珊來辭——當遇上Sound-bite天才

  在外景或室內拍攝,必備一個像電視或熒光幕的機器,供給現場的導演、燈光師、梳化服、演員;即時檢視拍攝狀況。
  拍攝前,先是幕後透過它做準備,例如燈光師以粗獷方式去指點下屬,收音師會金睛火眼找有利位置,演員助手、梳頭、化妝師確保演員們的妝容服飾,而未需要埋位的演員也愛坐在那裏。
  簡單來說,這部機器永遠在導演跟前,而演員繞成第二環,隨後是工作人員結構成第三環。這個觀測地帶,常能看到人生百態。
  一邊盯住熒幕發表意見,一邊不經意將手,輕放在導演的大腿,當然惹得察看到的人們竊竊私語。屬於花生一碟,我亦笑笑就算。反之,留下深刻印象,就是以下情況。
  有些人的嘴巴,講話就是強項,即Sound-bite天才,牽引群眾情緒,輕而易舉帶風向。而拍攝是團體工作,這種人就如魚得水。擁有如此天賦,不甘於平靜的,總會生事端去達到目的。
  我不止一次,目睹擁有這種屬性的人,先是跟導演混熟,常伴在身旁哄笑,隨之看着熒幕拍攝時,指責正在演出的演員的不是。「他這樣演法是錯!」「傻的嗎!這個鏡頭配他這樣演法,這場戲不能要了!」
  我默默看着,心想:「在潛移默化,動機邪惡,居心叵測⋯⋯」這樣的小動作,無非想矮化他人,讓導演剪掉對方的鏡頭,甚至是戲份。人群心理,亦是很微妙,總是讓這種人得逞。
  還好也有例外的時候,一位不知道被打毒針的演員,在金像獎頒獎典禮,就憑該片拿下最佳配角。看着對方拿着獎座,立時大快人心,原來邪不能勝正不是口號來的。
李珊珊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