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設計規劃 應對人口老化
香港面對嚴峻的「雙老化」問題。對於樓宇老化,筆者與建測規園業界過去提出了多項建議,部分經已獲得採納。政府多年來亦推出了不少法例規章、政策措施和資助計畫,例如強制驗樓、驗窗,資助業主維修公用地方,更換渠管、升降機及消防設施等,以提升老舊樓宇的結構安全、環境衞生和消防安全。
對於人口老化,筆者在過去兩屆立法會任期亦提過不少建議,包括早於疫情爆發及移民潮出現前,已警告香港將會出現日益嚴重的「少子化」、內地新移民減少和勞動力短缺問題,要求政府制訂全面的人口政策及應對人口老化的行動策略,但相關官員似乎一直未有積極正視,至今屆政府來處理已經略遲了。
日前有議員在立法會提出議案,促請政府推動樂齡科技普及化,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機械人及傳感器等技術,提升銀髮族的生活質素和自理能力,改善長者的社交和精神健康,以及減輕其照顧者的負擔。筆者就議案提出修正案,強調當局還須在樓宇設計與城市規劃,包括公交運輸方面作出配合,例如長者使用外骨骼機械及電動輪椅協助自主活動和出行,如果居住單位設計的門口與走廊太窄,使用時便會困難大增,甚至得物而無所用。
筆者早於2015年,已聯同建測規園、資訊科技及安老服務等多位跨界別的專家,發表《如何促使私人房屋發展提供長者適切居所及相關配套》建議書,希望在香港推動有助居家安老及長幼共融的建築設計和城市規劃。但由於相關建議涉及多達六個政策局和十多個部門,人人有份,就往往變成無人牽頭跟進,實在相當可惜。
近年香港房屋協會及香港房屋委員會,已在旗下的新舊樓宇應用更多長者適切設計和樂齡科技。私人發展項目則因為銷售對象大多為年輕家庭,較少採用類似設計,但其實任何業主及其家人都會有年老及身體退化的一天,等到樓宇老化後才更改設計及加裝設施,往往難上加難。筆者當年建議政府提供誘因,鼓勵發展商在新樓引入更多長者適切設計及相關配套,希望當局在事隔8年之後仍會重新認真考慮。
此外,早前香港接連發生了多宗獨居長者及雙老長者,因不同理由在家離逝,但相隔了好一段時間才被人發現的傷感事件,有死者的屍骸更已化成白骨。有關現象在外國稱為「孤獨死」,首先在日本出現,其後在多個歐洲國家及最近的南韓亦引起關注。有關地區的共通點是人口老化與「少子化」日趨嚴重,還有離婚率上升及鄰里關係疏離等,全部特徵都可在香港找到。香港近年還出現了因移民潮而衍生的所謂「棄老潮」,令獨居及雙老長者問題雪上加霜。
日本、英國和南韓政府,都已先後提出針對性的政策措施,以至委派專人及成立專屬部門去應對「孤獨死」問題,但特區政府就似乎連正視有關問題都未做到。過往的安老政策及資助計畫,大多是偏重醫療及院舍服務,以為興建更多醫院、安老院就能解決問題,忽略了佔大多數的居家安老長者的日常保健和心靈健康。
有社福界及資訊科技界人士,建議善用人工智能和網絡科技,以加強監察獨居長者的身體狀況及協助他們建立社交網絡。這些都是很好的建議,但始終無法完全取代人與人、面對面的接觸。要協助長者脫離孤獨,走進社區,除了居住單位設計與樓宇設施,區內的人車通道、公共空間及公交服務的規劃和設計,都要作出相應配合。不單止是加裝斜台、扶手及防滑等無障礙設施,而是真正做到促進、鼓勵長者自理生活,自主出行。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七一講話」中,除了盼望香港市民的房子可以住得更寬敞一些,也希望年紀大了得到的照顧會更好一些。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房屋設計及城市規劃,與安老政策乃息息相關,特區政府應將兩者有機結合,並善用高效市場配合政府的有為政策,真正落實當局早於1997年《施政報告》提出的「老有所養、老有所屬、老有所為」目標。
2023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