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恒 - 河套地區未來可期|恒聲集

8月29日,國務院正式印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下稱《規劃》),根據規劃,預計到2035年,深圳園區與香港園區將全面形成協同創新的格局,成為世界級的科研樞紐,再次體現了中央對「十四五」規劃中粵港澳四個重大合作平台之一的深港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落實,以及對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支持。

發展創科是大勢所趨,科技的發展主宰今後經濟的強弱,已是不容置疑的事實。然而,香港的科技發展不可只靠自身努力,一定要以國家的平台為基礎,與內地城市做好分工與合作。而國際上的科研企業,亦可以借助香港策略性加速進入中國內地市場,利於香港日後成為國際創科樞紐;而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就是香港創科發展的重要平台。

筆者認為,本港的創科發展最重要的是人才培養及產業化。在人才培養方面,一方面,政府需繼續鼓勵STEM教育及對科學研究的重視,培養本地人才,同時亦需以優厚的待遇及巨大的發展空間作為誘因,吸引留學海外的優才回流。

另一方面,由於創科行業香港與北京、上海、深圳、新加坡等地的薪酬水平相若,甚至微遜於部分城市,而相對而言生活成本又高企,如何「匯才」成為關鍵。針對這一點,除了出台各種人才引入計劃外,亦可以考慮鼓勵更多商業與住宅的融合規劃,提高生活質素、帶動更多商業及就業機會。

在產業化領域,香港由於欠缺高增值工業生產線,以往發展創新科技存在局限,未能將研究成果或技術直接商品化,只能賣給別人去生產商品賺錢。主要原因是創科投資巨、風險高,回報難測,窒礙工商界的投入,以至很多優秀的發明品未能夠產業化,只變成陳列品。

根據河套地區的規劃,香港園區將重點發展醫療科技、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機械人、新材料、微電子和金融科技,而深圳園區將會以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智慧城市、金融科技等產業為主要發展方向,可把「官、產、學、研」集中一處,互相配合,建立一條龍式的研發銷售產業鏈,成為香港一個新的經濟動力。河套地區若成功發展,對港經濟每年貢獻達520億元,且可創造5.2萬個職位。

得益於「一河兩岸」、「一區兩園」的優勢,本次《規劃》出台之後,香港企業可以借助深圳的科技創新生態系統,與內地企業展開更深入的合作,實現技術共享和資源整合。同時,深港合作先導區的建設也將吸引更多的國際創新資本和人才進入該區域,這將為香港的創科發展帶來更多的投資和人才優勢。相信在中央政府及港府的支持下,香港創科產業未來可期。

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李秀恒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