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恒 - 外勞應先供應公營項目|恒聲集

為優化城市布局及基建配套,政府近年提出多項大型建設項目,以「明日大嶼」及「北部都會區」為核心進行發展規劃。根據建造業議會在今年公布的《建造業人力預測報告》,建造業在熟練/半熟練工人方面的人手短缺將從今年的1.5萬人,在5年內上升至4萬人。在早前補充勞工優化計劃開始接受申請後,發展局首輪共接獲26份輸入勞工申請,涉及輸入5200多名勞工。

筆者認為,輸入外勞的初期,由於缺少長久行之有效的政策實施經驗,顧慮到外勞的交通住宿、對本地就業市場的衝擊、勞資雙方的關係等問題,應優先將外勞供應至政府的公營項目,以確保外勞政策的合法性及可持續發展。

首先,通過優先供應外勞至公營項目,能夠避免政府與業界「搶人」的情況。這可以釋放被公營項目佔據的本地勞動力,重新流入市場,保障就業市場根據供需關係自由運作,部分商家亦無法通過「灰色地帶」剋扣外勞薪酬,從而減輕本地勞工市場的競爭壓力,維持本地勞工與資方之間和諧穩定的勞資關係。

其次,政府目前規定了輸入勞工的工資不可低於相關職位的工資中位數,以保障本地就業市場不被嚴重衝擊,但事實上一些低技能工種的外勞可接受較低薪酬水平。若將外勞供應限制在公營項目內,政府可確保在不破壞本地勞工市場的同時,節省人力資源方面的成本,從而節省公共開支,保證公共資金的有效利用和財政的穩健及可持續性。

籲政府統一管理食宿

此外,當前有逾72%從業員對放寬26個工種的勞工輸入表示反對,為避免本地僱員與外勞之間的對立情緒進一步激化,對於低增值、非技術/低技術或厭惡性工種的從業人員,可以在自由市場中尋找更具挑戰性、高薪酬或更適合自己專業發展的工作機會,提高自身競爭力和就業前景。

不少僱主都較關注外勞食宿、交通問題,若交由政府統一管理,則更為簡單。政府可動用公帑為外勞建設臨時的宿舍,從而減少勞資之間可能產生的爭拗,提高外勞的生活和工作條件,減少不必要的矛盾和紛擾,營造穩定工作環境。

以目前政府規劃的項目及現存需求,再加上外判項目同時批出的外勞配額,相信在數年內足以建立一套較為成熟的外勞輸入機制,屆時再全面推廣更為合適。

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李秀恒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