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啟豪 - 利弊之間 | 二叔公啟事錄

  金管局上周推出一次性特別安排,容許銀行向2021至2023年間以建築期付款購入樓花的買家,提供最高8成按揭及放寬供款佔入息比率至6成。為防新盤爆撻訂潮,這項措施固然有其必要性,但同時也為市場帶來新的隱憂。

  回顧過去3年,本港樓市由高位累跌逾兩成半,不少在高位入市的建期買家正面對「估價不足」的困局。以一個千萬元樓花為例,若現時估價跌至750萬,即使借7成按揭,買家仍要「抬錢」250萬,對業主來說是一筆天文數字。

  金管局這次破天荒放寬按揭成數及供款比率上限,表面是為業主紓困。在新安排下,物業可以借到更多按揭,業主需額外籌措的資金也隨之減少,可避免出現大規模撻訂潮。可是,這種做法無異於「借新還舊」,並未解決樓市估值下跌問題。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項措施違背審慎理財的原則。銀行按揭貸款設有成數限制,目的是要確保資產質素,減低壞帳風險。如今為了協助高位入市的業主,卻要銀行承擔更大風險。若樓價持續向下,這批高成數按揭隨時會令銀行出現壞帳。

  另一方面,放寬供款佔入息比率至6成,意味着業主要將更多收入用於供樓。在通脹高企、經濟前景未明下,這無疑令業主財務狀況更脆弱。一旦遇上裁員、減薪,斷供的風險必然增加。

  誠然在目前市況下,金管局出手協助業主渡過難關有其必要性。但從長遠來看,若樓價未見回穩,這種權宜之計只會令風險累積,最終或有機會演變成更大的金融風險。金管局今次破例,相信是因為看到市況嚴峻,不得不出手。但對於置業人士來說,與其寄望政策救市,不如審慎理財,量力而為。

靄華押業主席
陳啟豪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