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餸飯|如何令兩餸飯模式更環保、更賺錢?

高通脹下,兩餸飯模式可以相宜價錢服務大眾,因此大受歡迎。然而,店主往往面對兩個問題,且統稱為「兩餸飯難題」:

一、難以預測每款菜式的需求量,因而難以做好採購安排,造成浪費。

二、兩餸飯是一個劃一收費模式。一些貴價點的菜式,通常客戶都會點,壓縮了利潤空間。  然而,將每道菜分開收費,則會引起收銀混亂,對於短時間內要應付大量顧客的員工造成龐大壓力。

通關後,筆者有很多機會在大灣區各市走走,發現國內有一個「智慧自助餐」模式,可以協助解決以上難題。模式是這樣的:

首先成為餐廳的會員,在小程式內綁定支付方式,並為會員帳號充值。

第二,拿一個托盤放在心儀的菜式前然後夾菜。托盤所在的地方是一個秤,而托盤上方是一個鏡頭。鏡頭識別了是什麼菜,秤了份量多少,然後準確計算所需價錢,並顯示在屏幕。

第三,如果你覺得滿意的話,拿起盤子,價錢就會記在你的帳內了。在拿了各種菜式,吃完後,系統在你的帳內自動扣錢。

在這個系統下,就可以解決「兩餸飯難題」了。

首先,每道菜在每一天的用量,可以精準計算出來,可以形成時間趨勢。利用數學模型輔助,可以預測用量(上網搜查「預測分析」/ predictive analytics,有不少資源可用,在Excel也可以操作),從而能更有效採購,不用只聽前線員工憑印象而做出採購決定。

第二,每道菜都可以有自己的價錢,不存在劃一價錢下,客戶猛點貴價菜,壓縮店主利潤的問題。在經濟學而言,這是擠出了過份的「消費者剩餘」,鼓勵合理消費。

那一餐,我只點了菜、雞、飯和例湯,盛惠人民幣16.1元。同事點了蒸魚及其他,則30多元。

對於香港的思考則在於,為什麼創新的商業模式會在內地發生,而不在香港? 在這個個案而言,一個初步觀察是,國內有大量不同的軟硬件供應,例如識別鏡頭、熟悉系統整合的軟件工程師,使國內業者在解決商業問題時,有更多工具可用。整個大灣區有不同的資源稟賦,香港各界可以多探索以為己用。

周祐生

以上僅代表作者立場,與作者所在機構及所讀學校無關。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