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面——魏先先:三個地方 三種體驗

  魏先先Sinsin說出她的學習路線圖,交出一張見得人的成績表來:「我自幼稚園開始至中學,都在香港度過,是最後一屈的中學會考畢業生。(當年有份書寫《十二萬之七》的一位女同學,是Sinsin同屆會考生,道出「末代會考生」的心聲;往後日子,只有DSE,沒有school cert了。)」
  Sinsin說在香港的十多年學習,讓她學好兩文三語:「中學以英語學習,打好了我的英文基礎,學校重視語文教育,所以我的中文也不差。會考成績不錯,不過我選擇到英國讀預科,然後考入牛津,讀物理、哲學。」
  Sinsin在英國的日子最為輕鬆寫意:「我享受讀幾科AL,沒有難度,在牛津幾年,讀得開心,畢業後,可以留下來做研究生。不過我想接受新挑戰,遂到清華讀business management。」
  儘管Sinsin的普通話說得像她的廣東話一樣,沒有口音,但在北京的同學眼中,她還是香港人:「中國學生有極強的自信和拼搏精神,與他們交往、探討和辯論,是很好的思維鍛煉,與他們一起學習,learning curve最陡峭,也最有挑戰性,是很有趣的求學經歷。」
  Sinsin自小學開始,就愛上學習,從香港到英國再到內地,對她來說,都是一次又次一次愉快的學習旅程:「不同地區,有着不同的文化。在香港打好基礎,雙語學習,已沒有困難。適應一個地方的文化,有時得去調整一下心態才成的。」
  在內地工作幾年,Sinsin回到清華做研究:「global competence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Sinsin曾在互聯網工作,說那是一個仍有很發展空間的platform:「我們這一代,已是進入paperless一代,書寫,在網上,閱讀,在網上,溝通,在網上。」不過,喜歡閱讀的Sinsin說仍愛擁有「實體書」:「一書在手,那感覺不一樣。」
  談到未來,愛追求挑戰和新鮮感的Sinsin:「打算留在內地一段時間,享受這裏的生活節奏。」
  已成了半個北京人的Sinsin分享她的清華日子:「最近發現的一件有趣小事,對一個地方的stereotype,或因stereotype所產生的光環,不足以支撐一個人在這裏長居。」
  Sinsin不會以「習以為常」作為她在一個地方生活下去的藉口,愛critical thinking的她,不論在那裏過活,都不會着意那「光環」的。

後記:
  Sinsin曾經到過日本,做了短期(也有半年)交換生:「我很習慣那裏的生活,倒是同去的一位加拿大交換生(來自多倫多的華裔女生),口出怨言,說那裏設施差過內地一線城市,我不這樣想,日本可愛之處是那裏生活的人,有自己的堅持,過他們認為是的生活方式。我是入鄉隨俗,到那裏過日子,都會找出那裏的好來。」
  下一次到北京,會找Sinsin,讓她帶我到她認為值得去的館子,吃頓地道的北京小菜。
張灼祥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