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料阿Sir講古——陸羽茶室

  近日見陸羽茶室一疊點心紙和一個火柴架及煙灰盅,都在香港一間素有「尋寶樂園」之稱的拍賣行拍得好價錢。據說,那火柴架來自一位日本收藏家,可見陸羽茶室不但有本地人光顧,也不乏外籍擁躉。很多這裏的東西已成香港文物,有人在「面書」笑問,茶室於二○○三年沙士期間停用的銅製痰盂(罐/桶)有人買嗎?我相信一定有,或許有人會更有創意地把它改為酒桶來冷藏白酒等!
  七十年代,我在港島半山讀中學,放學後,中環是同學閒逛的地方,永吉街有很多時尚牛仔褲檔口,價錢和款式都適合我們,買褲之餘亦喜歡到處走,我對一些有特色的東西感興趣,那時已留意到這裏有一間「有嚤囉差(印籍看更)看門口」(這安排沿用至今,原因與一代名編劇家「南海十三郎」有關),有一大木招牌上書陸羽茶室的中式酒樓(永吉街六號),顧客一般是衣著光鮮和穿中國傳統衣服的「上等人」,那時沒能力光顧,只是有數次跟着一些客人入內走走,根據我當時的筆記,茶室有地下、二樓和三樓,每層有卡位和普通枱,樓上設廂房,佈置以傳統中式為主,沉色硬木枱櫈,不乏西式多彩玻璃窗等。「門高狗大」,但穿傳統中國「店小二」服裝的樓面很客氣。當然,茶錢和食物不是一般普羅大眾所能負擔,相信一頓晚飯足夠一個窮等家庭一個月米糧。
  我有能力偶爾去光顧時,茶室已遷往士丹利街現址。八十年代駐守中區,有上司與他們相熟,很多時在這裏飲茶和晚飯。有喜慶或升遷調動時,便在這裏開「大食會」。 近十多年亦與他們一些股東相熟,經常和朋友來飲茶,或和一些慕名者去打卡,並欣賞這裏保留中國傳統茶室的特色,更喜歡坐他們專用的「私家廳」,是地下直入那小房間,如人數少,則喜歡坐地下有白窗紗(去年停業一個月後已拆除)的卡座。論點心,我喜歡吃豬膶燒賣和與別不同的燒腩卷(燒腩不是卷入包內,而是分開上),以往最喜歡是燕窩白粥,其他傳統美食太多了,口水從嘴角溢出,未能在此細數。但所有都是物有所值,燈油火蠟、夥計人工,要明白「欲食海上鮮,莫惜腰間錢」,不是每天都光顧的館子,但每次都值得回味。
何明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