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盟之聲——公院增假日服務是否有效?

  早前醫管局公佈了二○二一至二○二二的工作計劃,當中有數項是相當值得討論的。其一是擴展周末及公眾假期的康復服務,例如是下肢骨折或接受關節成形手術的急症病人,以及為中風病人提供物理治療與職業治療。病人與市民固然深表贊同。
  一直以來,相關的專職醫療人員慣於假日休假,若然需要上班,便是打破了多年常規。究竟醫護人員是否有此意願?對此管理層、部門領導與同事的多加協調,例如如何編更工作和資源投放等,讓員工得以樂意服務病人。再退一步看,筆者誠願及感謝各家醫院的管理層批核假日康復服務,造福有需要的病人,提供更優質的公營醫療服務。
  工作計劃亦提到要推動日間服務,並增加日間病房、加強日間手術服務及設立日間醫療中心。如此政策當然是好,可讓病人毋須輪候太久——於公營醫療負擔龐大的香港,病情較輕者即使及早求診,但仍要於公院系統輪候多時;等到可以接受治療或手術,病情或已惡化,再難逆轉。因此如能加強日間服務,絕對有助達致「治未病」的目標。
  至於行之多時的公私營協作,醫管局亦會加強服務,包括白內障手術、血液透析及大腸鏡檢查等。其實公私營協作猶如「自願醫保」,目的也是把病人轉移到私營市場,然而筆者憂慮可會有利益上的衝突,而且醫管局能否嚴謹地監管私營服務者的質素?重點是筆者常聽到一些用者心聲,一旦病人同意到私營機構接受服務,日後如果病情嚴重或基於其他原因而想回到公院,便會擔心被取消輪候資格,令人感到像「賣豬仔」。故此醫管局必須與私營機構有更完善的溝通,才可讓病人釋慮。
香港病人組織聯盟主席袁少林
香港病人組織聯盟主席袁少林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