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不停蹄——白駒過隙

  如上周所言,香港賽馬其一重要歷史轉捩點,該是五十年前(1971年)議決轉為職業化的那一天。這決定跟香港首次有紀錄賽事舉行的日期剛好是125年,從這一天開始香港賽馬也經歷翻天覆地的轉變。
  第一大轉變是參賽者不能再以業餘性質參與。在業餘年代不少騎師同時兼職其他事務,如保險經理、小學校長等,當年業餘騎師還容許擁有馬匹;但隨着賽事轉為職業化,騎師已不能擁有馬匹,免得利益衝突。而騎師的體重要求亦更嚴格,由原來馬匹最重負磅154磅逐步減至今天的133磅。真不能想像當年的馬匹可以負那麼重磅。
  在業餘年代雖有不少外籍騎師,但為了再提高水平,馬會特別從英國、澳洲等地邀請了高水準的騎師及練馬師來港。首批外來騎師有來自澳洲的蘭尼、甘保頓,後來加入了來自英國的伊諾、易仕及曾在印度策騎的吉能,之後更多高手來港。
  馬會翌年開設見習騎師訓練班,訓練本地騎師,同時也讓業餘騎師可轉型。首屆有400人報名,精挑細選後,最終成功畢業的有告東尼、羅國洲及姚本輝等人(見圖)。
  轉為職業化後,馬會對賽事監管更嚴格。除了加強競賽規例,亦委派由董事、遴選會員及受薪董事等組成的競賽董事小組負責監察並處理違規事宜。賽事規例及其他監管也逐步加強。馬會亦提升配套設備,包括在賽道四周加設錄影系統,讓監察小組在每場賽事之後即可重溫賽事,確保裁決準確無誤。
  七十年代可說是香港賽馬發展「大躍進」,賽事水準提高,市民還可透過電視直播欣賞賽事,馬會在地區開設多個場外投注處,讓馬迷毋須擠進馬場也可以參與賽事。
  馬會亦增設許多大型盛事,提高市民對賽馬的興趣。七十年代初已舉辦國際騎師邀請賽,廣邀世界級高手來作賽,但出賽馬匹只是本地的賽駒,而且還要抽籤分配。若我沒記錯的話,第一屆邀請賽勝出的是鄭棣池騎的雌馬「雪山」。第二屆則由連利策騎的「明月」報捷;那一年,法國名騎師洗馬田夥拍「笑哈哈」跑獲季軍,他的兒子洗毅力後來亦在香港當過騎師。
  「還有快活谷馬場增設照明系統,以便舉行夜間賽事。我記得第一場夜馬在1973年10月17日舉行。嘩,當晚排隊進場的人龍長達一公里,那情景至今仍記憶猶新。」老友懷緬過去說。「1978年沙田馬場啟用同樣吸引來大批市民進場,認真難忘。」
  我說:「唉,想起來,我第一次迫入馬場是跑馬地馬場的公眾席。那時我還是剛入大學的慒懂小子,求學之餘不忘研究賽馬!眨眼間已經五十年!時間真如白駒過隙啊。」
馬識途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