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指——四人行必有窮鬼

  上周末財爺響應中央,提出「共同富裕」概念幾日後,政府發表了《2020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貧窮人口創新高達到一百六十五萬多人,比率近兩成半,即「四人行必有窮鬼」。
  在香港,貧窮的定義是甚麼呢?數字上來說,是低於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即一人戶四千四,二人戶九千五,三人戶一萬六⋯⋯現實生活而言,是困在狹小的空間憂柴憂米,被剝削到連尊嚴都是非份之想。簡單的說,就是「苟活」。
  自有統計的十二年以來,貧窮人口都維持在一百三十萬人左右,而政府福利政策介入後,則降至一百萬人上下。多年來的這種橫行格局,意味着脫貧可能只是一句無力的口號。
  暢銷書《Poor Economics》提出,很多地方的扶貧政策沒有效果,原因在於當局對貧窮的理解不夠深刻,以致資源沒有善用。香港貧窮情況報告由統計局製作,二百多頁內容幾乎都是數字。數字固然有助分析,卻沒法體會窮人的絕望心情。
  去年貧窮人口創新高,當然是受疫情所累,但多數窮人卻意外地過了略為輕鬆的一年。政府政策介入後,貧窮人口大幅減至五十五萬人,即每人派一萬元等一次性紓困措施,就可令超過一百萬人脫貧。
  可是,這一年過得稍好了,明年呢?
  《1984》的作者George Orwell曾說:「貧窮的『可取之處』在於它消滅未來。」脫貧,是為窮人而設的未來工程。你給錢,他們花光了便打回原形;你給希望,他們才有信心創造未來。
譚紀豪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