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耕「菜」回家|從疫下看香港農業 - 潘道明

除了本港疫情令不少人憂慮,因疫情衍生的蔬菜與水果供應緊張情況,亦讓不少家庭主婦「頭痕」,部份地方要搶貴菜。之所以出現這種蔬果供應不穩的問題,主要原因是香港有約98%蔬菜依靠內地輸入,由本地種植的蔬菜少之又少。事實上,新界很多地區地形屬於平原,適合農作物生長,故筆者認為,是次菜少菜貴的問題,或剛好提供一個契機去推動本地農業發展,增加本地蔬菜於市場上的比例。

不得不提,香港生產的農作物水準亦相當高,款式包括粟米、蘿蔔、生菜、沙律菜等。除了農產品之外,其實本地農莊都非常講求永續農業,即是將生態、土地、文化、家園及農夫生計等各生活層面環環相扣,最後成為將農業成為香港產業的一部份,本地農戶主張「不時不種」,近期最為當造的是四季豆、番茄等等。除了購買本地菜以表支持,大家在疫後不妨到農莊,親身體驗,這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家庭活動。

雖然愈來愈多人從事耕種,但在香港地做農夫並不容易。當中最大的問題是地價、租金太貴,加上香港很少農業專才,年輕人又缺乏農作經驗。現時有部份農場融入科技,以提高生產效率。以位於元朗流浮山地區的大型水耕種植蔬菜農場為例,屬市場少見。該農場透過系統可以精準及穩定地自動循環灌溉,令農作物的生長大小較為一致。另外亦有自動施肥系統,不用人手去做,從而減輕成本。這種水耕生產模式既能做到穩定產量,亦配合潔淨能源理念,光農合一,達致香港人,香港菜,菜回家的理念,的確值得在香港大力推廣。
香港水耕種植協會主席
潘道明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