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晉 - 餐桌上的教育|摩登食經
某天晚上在粵菜館看見一家人和幾個朋友食飯,兩個大約四歲和六歲的孩子悶得發慌,他們對大人的話題或食物都沒有興趣,每隔一段時間就在座位內吵鬧,大人敷衍一下他們,待他們平靜一點後,大人又繼續自己的話題,不久之後他們又再次吵鬧,這個循環如是者發生了數遍。最後還是讓媽媽把他們帶回家,其他賓客繼續晚飯。
這種情況在香港頗常見,大人、小孩和坐座在周圍的食客都受苦,小孩子根本不會有耐性吃一頓兩小時的晚飯。孩子長大後就會討厭這種飲食文化,還記得某富商最愛吃某家老字號,在某篇關於他兒子的訪問中,他的兒子說明最討厭去這家粵菜館。
應否把兒童帶到成人的宴會中?實在不容易下決定。各處鄉村各處例,在日本,除了那種有兒童餐的家庭餐廳,一般餐廳都不招呼兒童。幾年前在法國,下午和朋友在酒吧飲杯酒,竟然有名八歲左右的小孩跳到吧枱,要了杯水就跟酒保攀談起來。當然那小孩應該是街坊,不過能夠看見法國人從小就有飲食和社交的教育。
香港家庭雙親大多要工作,親自下廚的爸爸媽媽愈來愈少,家境富裕的有工人姐姐煮食,沒有工人或祖父母照顧的小孩只能到快餐店或便利店解決三餐。大部份小孩都沒有「媽媽的味道」、「婆婆的味道」,今天大多八十後對時令、節日菜都缺乏認識。
飲食不止是果腹,還是關於人與人之間建立感情的橋樑。父母即使未能親手烹調,亦應該培育孩子對飲食保持好奇,讓小孩從用餐經驗中得到樂趣,這樣孩子就懂得待人接物。
劉晉
這種情況在香港頗常見,大人、小孩和坐座在周圍的食客都受苦,小孩子根本不會有耐性吃一頓兩小時的晚飯。孩子長大後就會討厭這種飲食文化,還記得某富商最愛吃某家老字號,在某篇關於他兒子的訪問中,他的兒子說明最討厭去這家粵菜館。
應否把兒童帶到成人的宴會中?實在不容易下決定。各處鄉村各處例,在日本,除了那種有兒童餐的家庭餐廳,一般餐廳都不招呼兒童。幾年前在法國,下午和朋友在酒吧飲杯酒,竟然有名八歲左右的小孩跳到吧枱,要了杯水就跟酒保攀談起來。當然那小孩應該是街坊,不過能夠看見法國人從小就有飲食和社交的教育。
香港家庭雙親大多要工作,親自下廚的爸爸媽媽愈來愈少,家境富裕的有工人姐姐煮食,沒有工人或祖父母照顧的小孩只能到快餐店或便利店解決三餐。大部份小孩都沒有「媽媽的味道」、「婆婆的味道」,今天大多八十後對時令、節日菜都缺乏認識。
飲食不止是果腹,還是關於人與人之間建立感情的橋樑。父母即使未能親手烹調,亦應該培育孩子對飲食保持好奇,讓小孩從用餐經驗中得到樂趣,這樣孩子就懂得待人接物。
劉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