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新 - 大館元創方與公屋|猛料阿Sir講古

大館、元創方(PMQ)和公屋,看落風馬牛不相及,沒有甚麼關連,但當大家去過PMQ便發現,PMQ無論外形和內隴設計,特別是長長的走廊,住戶用作公共空間,煮食和公共廁所浴室等都與美荷樓無異。翻查舊檔案及口述歷史等發現三者都有「血脈相連」的關係。

1950年前後正值日本投降後不久,國民黨和共產黨發生內戰,國民黨敗走台灣,新中國成立不久又支援朝鮮人民參與韓戰,英國人重新管治香港。曾在馬拉警隊服役及二戰時被日本軍囚禁在新加坡集中營的麥景陶Duncan William Macintosh(1904—1966年)到香港從軍政府手上接掌警務處,百廢待興。港督葛量洪Grantham與他都認同,社會穩定和良好治安至為重要,這需依賴一支質素好的警隊。

讓前線警察安居是最基本的條件。那時新僱用的警察居住條件非常差,較幸運的獲分配在中環奧卑利街舊監獄監倉改建的斗室居住,其他只收取五元補助金,租住山邊寮屋或更差的環境,使他們無心工作,最糟糕還是容易接觸到擴張勢力的地下幫會,天地會、小刀會和洪門等。麥景陶建議政府興建宿舍給員佐級警察及其家人居住。那時的員佐級警察有來自中國內地(山東和白俄人)、印度、澳門和本地,他命令來自不同地方的警員合力設計供他們住的宿舍。

最後他們仿照大館的營房(Barracks吧叻)加上圍牆以作保護,繪畫出宿舍的草圖,麥景陶最後把這草圖交給他在工務局的朋友鄔勵德Michael Wright(他有「公屋之父」之稱,後來興建的勵德邨就是以他命名)。PMQ和廣東道警察宿舍分別依據該草圖於1951及1953年建成。PMQ是全亞洲首座興建給員佐級人員及其家屬居住的宿舍;廣東道警察宿舍已拆卸及改建成豪宅「港景峰」,有一說豪宅名字是取自「港警」同音。

1953年聖誕節,石硤尾發生寮屋大火導致五萬多人無家可歸,政府急需在短期內興建大量房屋來安置災民。1954年2月,災區內興建了稱為「包寧平房」的兩層高臨時平房(包寧為當時工務司Louis Bowring),在1954年終,平房旁邊興建了8座6層高與荷李活道和廣東道警察宿舍非常相似的徙置大廈,為香港公屋鼻祖。當時政府於這麼短時間能設計出這些徙置大廈,很明顯就是參照這兩所警察宿舍的圖則而建成。

PMQ和美荷樓徙置區,一如杜甫著名詩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這對孖生姊妹已換上新裝,成為新一代的蒲點,期待大家來打卡。

何明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