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蕎因 - 邊度飯香 | 鏞融芯語

  「食咗飯未呀?」是香港人熟悉的對話,食飯差不多是每天指定動作,但究竟有多少人知道自己食的是甚麼米呢?

  身為餐飲業一員,鏞記多年來對用米特別講究。雖然我們的飯每碗售價20元,與其他餐廳相若,但鏞記一直堅持選用較高成本的米糧,因此常有食客稱讚飯類及粥品口感。十多年前,我們長期合作的本地米商退休,才驚覺市面上大部分米商已不再提供溝米服務,餐廳亦多轉用單一品種的米。

  經舊米商介紹,我們找到現在的本地糧油商。這位供應商同是從事飲食業,深明各式菜品對用米的要求,為我們調配出最適合的米,讓其在不同烹調方式下都能發揮出最佳口感。

  這種堅持源於香港的傳統米食文化。70年代前,香港米舖林立,糧油店老闆憑着專業知識為街坊「溝米」。但隨着連鎖超級市場的崛起,這些小店逐漸消失。

  要明白溝米的重要,先要認識不同米的特性。香港人熟悉的香米、絲苗米和珍珠米,各具特色,軟硬黏度不盡相同。有人說「隔離飯香」,要煮出一碗美味的飯,背後大有學問。

  這竅門就在於「溝米」的技術。「溝米」是調校米的軟硬口感及香味的重要方法,做法是把不同米種或新舊米互相混合。每年農曆十月當造出產的「新米」(又稱「十月米」)和前一年收割的「舊米」,都是溝米的重要材料。不少糧油店也會將較便宜的越南、柬埔寨米適量混合,以調節成本。

  一位在米舖長大的同事分享,她兒時閒來就會與兄長及弟妹們幫父親溝米,當遊戲般樂在其中。當年店舖內設置了大型吹米機,看着父親把舊米倒入機器中,吹走米中的穀糠和穀殼,然後與新米倒入圓形大米兜裏溝米。

  她的父親解釋,新米水分較多,俗稱「受水」,煮熟後較軟綿而且米香濃郁;而舊米水分少,口感較硬。但兩者混合得宜,便能溝出最佳口感。這份獨特的溝米技藝,成就了一碗香氣四溢的白飯。

  如今市面的米大多由大型米商供應,像這些還按客人要求度身訂造、提供溝米服務的中小糧油店已經越來越少。讓我們共同支持這些本地中、小企,令獨特的溝米學問及那份人情味得以繼續傳承下去。

鏞記酒家行政總裁
甘蕎因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