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新 - 咕喱鴛鴦 | 猛料阿Sir講古
「鴛鴦」(mandarin duck)是一種水鳥,鴛是雄鳥,鴦是雌鳥,有趣是雄性和雌性的外觀有很大分別,雄性顏色艷麗,雌性則毛色灰暗,所以有一句俗語「識就鴛鴦、唔識就兩樣」;鴛鴦奉行一夫一妻制,生活在一起,在中國人心中有一雙一對的含意,也有「只羨鴛鴦不羨仙」的千古名句。而鴛鴦意思亦慢慢變成,雖則是兩樣不同的東西,合起來卻出奇合襯。
獨特味道的「鴛鴦」(Coffee with tea)又是源於香港的一種飲料,即港式紅茶混合咖啡,結合了咖啡與紅茶的香、酸,甜、苦、鮮和澀味,口感複雜而層次豐富。在香港的大牌檔、茶餐廳和港式快餐店可以喝到,但在一些西餐廳和連鎖快餐店M記和K記仍然未有供應。
上海早於19世紀初已有進口咖啡(枷榧)豆,但相信一般是藥用。在香港開埠初期,輸入的咖啡豆一般是供洋人飲用,在偶然機會下,一些在西環碼頭貨倉工作的苦力(咕喱Coolie),有吸食鴉片煙或飲鴉片煙水來紓緩因工作造成身體和關節痛楚的需要,把掉在地上的咖啡豆煲水來喝,發覺也有止痛提神作用,負擔不起吸食鴉片煙的苦力便飲用這些咖啡水來代替,慢慢也變成習慣。另一方面,一些來自東莞和客家等地的苦力,亦有飲藥茶湯的習慣,一般是用瓦煲煲一些例如六安骨和苦梅根等中藥茶,也是有提神和解熱的功效,是中國人「藥食同源」的民間智慧。由於瓦煲的吸附性很強,把茶和咖啡豆的香氣也吸着,茶與咖啡的味道就在瓦煲中不知不覺地混合了,相信這就是最早的茶和咖啡混合體「鴛鴦」的誕生。
由此推斷「鴛鴦」在19世紀開埠初期已在香港出現,慢慢走入大牌檔和後來的冰室與茶餐廳,成為香港地道「名飲」。而茶葉方面亦慢慢改良,由內地的中藥茶葉改為由錫蘭Ceylon(譯作「西冷」)輸入的紅茶葉,使口感更佳;製作方法亦由以往把茶葉咖啡豆放進瓦煲,在炭爐火上一起煲,改為電爐銻煲分開來煲咖啡粉和茶葉。六七十年代,苦力聚集的上環三角碼頭,威利蔴街與德輔道西交界有一大牌檔,檔主「盲仔」就是承傳用瓦煲炭爐,煲出咖啡茶湯後倒入大嘜(搪瓷𠺘口盅)內,加煉奶用匙羹大力順方向攪至順滑均勻,倒入透明玻璃杯內奉客,外賣則倒入煉奶罐頭嘜內,鎅開4分3的罐頭面便是杯蓋,造出獨特口味戲稱「咕喱鴛鴦」。80年代該區開始填海,苦力、大牌檔和「咕喱鴛鴦」也隨着歲月一去不返。
茶與不同產地的咖啡比例也大有學問,亦難找出一個黃金比例,因口味各異及身體狀況不同也有影響,有說7成茶混和3成咖啡是最佳,但是否加糖與奶亦影響其比例,有如人海中有緣走在一起,如何平衡和互相遷就的藝術與智慧!
何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