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明 - 「水火」也相融 | 智理明言

  上個周末,我有幸參加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迎春接福活動,這是煤氣溫馨義工隊首度將同類型活動,移師到由社福機構營運的過渡性房屋社區舉辦,期望為基層家庭住戶帶來一個喜慶歡樂的農曆新年。

  當日活動十分豐富,有歌舞表演、攤位遊戲,還設有服務街坊的即席寫揮春和「蛇年影『福』相」,可謂滿足一家大細不同需要;大人玩得投入,小孩更是盡興,洋溢在每個人臉上的開心笑容,足以抵銷冬日寒冷。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當日還「同場加映」煤氣公司和水務署攜手組建的「水火共融義工隊」正式宣布成立,未來,這支新力軍會努力將更多關愛、正能量帶到不同社區,向社會傳遞溫馨共融的理念。

  不說不知,「水火共融義工隊」成立背後,原來還有「小典故」:提到水與火,人們第一反應通常都是「水火難容」,又怎會「共融」?!不過同事告訴我,其實溫馨的「溫」字,從水,本意是「將器皿內的水加熱」;而共融的「融」字,古字意思則是指「煮飯的時候熱氣上升」——兩件事都把「水、火」緊密相連,而且是每個家庭日常生活中都會做的事,亦正正是兩間公用事業機構的服務重點。

  從這個角度,原來「水火」這兩大生活「源動力」一早已伴隨着「溫馨共融」進入千家萬戶,又怎不「相容」呢?

  話說回來,當今社會,確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彼此和諧共融。有時想想,不禁感慨——隨着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人與人之間到底是「更近了」還是「更遠了」?

  我也是在公共屋邨長大,回想當年,生活條件和居住環境肯定不如現在,一條長走廊串連起十幾廿個家庭,家家戶戶都地方淺窄,但好在鄰里間都能和睦共處、相親相助,也因此,小朋友的活動空間和社交圈子都變大了,走廊裏、球場上,都是彼此建立友情的地方。儘管時過境遷,不少當年一齊踢波的小夥伴,至今還保持着聯絡……

  可見,一個包容、共融的環境所營造的幸福感和歸屬感,對人的身心成長十分重要。小家如是,社會大家庭亦如是。有句話說得好——「有房不是家,有愛才有家」。衷心期望今次活動,能為大家重拾久違的人情味,增添一些喜慶祥和。

  新春將至,提前向大家拜年,恭祝各位「蛇」來運轉、家和萬事興!

香港中華煤氣有限公司集團環境、社會及管治總監 / 集團企業事務總監
李健明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