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達智 - 乾隆中法文化橋樑 | 智智樂GO

  附圖為法國瓷器工匠為乾隆皇帝製作的瓷盤,在西九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出,名為:「當紫禁城遇上凡爾賽宮——十七、十八世紀中法文化交流」數量精而廣的極珍貴展品當中,並非在下情有獨鍾,卻是乾隆特別落單在法國製作的其中一項珍品。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巧妙安排,將同一款式,卻為清宮製瓷工藝匠出品,放在法國製品一旁,予觀眾參考比較;第一眼,憑藉從小對江西瓷器圖案及色彩的視覺浸淫,學會欣賞「留白」與「朦朧」;反而對色彩鮮艷、線條明朗的法瓷產品(及日後稍稍認識的傳統日本仿中國及歐洲製瓷)略嫌硬朗!

  然而乾隆皇帝並不如是想,從他祖父康熙皇帝三十二年(1693年)開始,清宮在負責製作及管理皇家工藝用品的造辦處設立琺瑯作,嘗試將銅胎畫琺瑯技術用於琺瑯彩瓷的製作。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掌握畫琺瑯技藝的法國耶穌會教士陳忠信(1690 - 1762)入職琺瑯作,令清宮琺瑯技術取得極大突破。康熙時期的琺瑯彩瓷風格華麗,釉色濃艷,造辦處工匠利用暈染和混色等歐洲油畫技法,豐富了琺瑯彩的繪畫表現力,他們採用的琺瑯料多從歐洲進口,而素白瓷胎則在中國製瓷中心景德鎮燒製。

  乾隆父親雍正皇帝深愛個子小巧的胭脂紅釉粉彩瓷「花蝶紋碗」(是次展覽其一重點展品),西方陶瓷史界稱胭脂紅釉粉彩瓷為「Famille Rose」。胭脂紅釉創燒於康熙晚期,由歐洲傳入,為清代稀有的色釉品種之一。雍正的至愛瓷碗以胭脂紅釉色地結合粉彩,瓷胎體極薄,釉色粉嫩嬌艷,茹素且素以節儉著稱的雍正皇帝也愛不釋手,拜倒胭脂。

  從家族的宗祠、書室建築細節所見,感覺木雕、金雕等清代視覺影響的細節,特別斑斕鮮艷;以為滿清從馬騎獲得政權,民族性比較粗獷,對色彩及線條的要求亦偏向「明碼實價」,原來背後卻有頗為深遠,來自路易太陽王朝凡爾賽宮的影響;為求精準,乾隆皇帝捨棄清宮製瓷而落單予法蘭西瓷藝高匠,可說這位以國勢及風流情操著名的皇帝對藝術品的精準要求亦高人一線,實為中法文化橋樑!

鄧達智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