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istine Li - 春日野菜圖鑒 | 上海C語

古有「王寶釧挖野菜」,今有年輕人組團「打野」。在社交平台上,大家用「打野」表示挖野菜,在這個春天掀起一股「打野」熱潮。隨手在小紅書上一翻,前幾年的網紅city walk路線不再流行,各大城市的挖野菜地圖和指南比比皆是。
中國人愛「挖野菜」不是新鮮事,在遙遠的《詩經》時代,野菜是春天送給人類的犒賞,獎勵大家又度過了一個難熬的冬季。「誰謂荼苦,其甘如薺」—《邶風.谷風》中的薺菜,自古以來就是入饌的美食,包成餃子雲吞鮮美無比;「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初生的艾草毛茸茸的,可以燉湯煮粥,也可以和米粉造成清明前後的時令佳品「青團」。
挖野菜原本是上海的阿姨和爺叔們每年春天的固定娛樂項目。新鮮應季的芥菜、蒲公英和馬蘭頭,轉眼間就會被水靈靈地造成飯桌上的美食。而今以精緻、時髦聞名的滬上年輕人,也最早發起、最全情投入武康路Citywalk的那一波,已經戀上了公園、植物園和郊外的野菜坡。他們開着路虎、吉普或保時捷,身着lululemon,腳踩Salomon,手持精緻的園藝鏟,在田間地頭尋覓野菜的蹤跡,挖累了便支起露營桌椅,再沖上一壺咖啡,混着野菜的清香,構成了別具風味的下午茶場景。此時再遙想下國風大雅的《詩經》的描述野菜詩句,原來時尚真的是個輪迴。顯然,繼在露營、徒步、路亞等活動之後,年輕人又找到了新的「靈魂保養方式」。
此外,挖野菜這種戶外運動還是一項可以快速摸清一個人的社交活動,所以也漸漸成為年輕人相親約會的最新模式。在挖野菜時觀察對方的耐心值、在烹飪時評估個人的生活力、在辨識植物時了解學歷和成長背景,構成精準的性格CT掃描。泥土和生活細節裏的真實,往往比咖啡廳的精緻人設更有說服力和穿透力。
Christine 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