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抑鬱症嗎?
現時,抑鬱症是世界上(包括香港)其中一項最常見的都市病。全球約有2億五千萬人口受抑鬱症困擾,至於香港,每四人便有一人受抑鬱症纏繞。普羅大眾皆知心情低落、疲倦與有自殺念頭是抑鬱症最常見的症狀。但人人都有情緒低沉、勞累之時,那到底如何由此界定抑鬱症的症狀呢?
根據DSM-5(診斷各項精神病的指南手冊),抑鬱症最主要有兩大類:重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簡稱MDD)和持續性憂鬱症(Persistent Depressive Disorder,簡稱PDD)?兩者有什麼分別?若一個人持續兩星期情緒低落,或對幾乎所有的日常活動失去興趣,與擁有至少三或四個以下的症狀:幾乎每天失眠、疲倦、無法集中、缺乏自我價值、罪疚感、自殺念頭等,便會被診斷為擁有重鬱症。至於持續性憂鬱症,症狀必須包括至少兩年持續的心情低落。
剛剛我們介紹了重鬱症和持續性憂鬱症。那為什麼精神病醫生與心理學家會稱之為疾病?這兩種病症違反了哪些健康的原則?
健康必須包括身體、心理、情感、社交這四大方面。現在我們會看看抑鬱症如何違反這四項健康的必要元素。
身體方面,患者有可能會更容易感到身體不適,如覺得身體隱隱作痛等。抑鬱症的身體病徵包括慢性關節炎、四肢疼痛、背痛、疲倦等等。試問一個身體健康的人會有以上症狀嗎?答案顯然易見:不會。所以,患上抑鬱症的人士無法得到身體上的健康。
心理方面,抑鬱症患者很多時候會被負面思想纏繞,從而影響情感上的健康。誇張化、被歪曲的思想經常始於兒童經歷,因過往的周遭環境通常得以維持至今(基模治療法/Schema Therapy)。例如,假若你小時候長期被父母責罵,如「蠢」、「冇用」、「垃圾」,你有可能會套用父母所灌輸的以上思維,認同父母的評價,自我價值感(self esteem)自然偏低,經常情緒低落。當遇上挫折時,這些負面思想會被強化、歪曲,更會在腦海中被循環播放,以致長期的心情低沉,嚴重更會浮現自殺念頭、計劃、甚或付諸行動。以上種種的偏執思路將導向消極情緒。反之亦然,過於消沉的情感同樣加重負面心理壓力,最後兩者形成惡性循環。由此可見,心理和情感因素互相影響,使抑鬱症的種子得以發芽生長,阻礙健康。
至於社交方面,受抑鬱症所困人士大多缺乏朋輩的支持,因而難以得到鼓勵並戰勝病魔。通常,從小社交技巧不足的人都有難以建立朋輩關係的挑戰;另一方面,亦有患者因病情孤立自己,不願與他人接觸。以上的情況不但無法制止孤獨感、無助感,反而使患者墮入其漩渦,無法自拔。反之,結識朋友是其中一種最有效預防抑鬱症的方法,只要擴闊社交圈子,多與朋友溝通,產生聯繫感,便會減少孤獨感。負面情緒少了,心理上自然更正面,可謂一舉三得。
今天,我們了解到重鬱症與持續性憂鬱症是最常見的兩大類抑鬱症,以及抑鬱症是如何違反健康的原則的 — 它先從心理與情感因素入手,隨而損害健康。在看這篇文章的你又有沒有抑鬱症的先兆呢?有以上抑鬱症的病徵嗎?如有,可嘗試多結識朋友,千萬不要孤立自己。如情況仍未能改善,請及早尋求專業幫助。
劉英健博士是一位英國特許心理學家,也是香港心理學協會的創會會長。
References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 https://doi.org/10.1176/appi.books.9780890425596
Lam, L. C. W., Wong, C. S. M., Wang, M. J., Chan, W. C., Chen, E. Y. H., Ng, R. M. K., Hung, S. F., Cheung, E. F. C., Sham, P. C., Chiu, F. K., Lam, M., Chang. W. C., Lee, H. M., Chiang, T. P., Lau, T. F., Os, J. V., Lewis, G., & Bebbington, P. (2015). Prevalence, psychosocial correlates and service utilization of depressive and anxiety disorders in Hong Kong: the Hong Kong Mental Morbidity Survey (HKMMS). 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 50(9), 1379-1388. https://doi.org/10.1007/s00127-015-1014-5
Masley, S. A., Gillanders, D. T., Simpson, S. G., & Taylor, M. A. (2012).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vidence base for schema therapy. 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 41(3), 185-202. https://doi.org/10.1080/16506073.2011.614274
Trivedi, M. H. (2004). The link between depression and physical symptoms. Primary Care Companion to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6(suppl 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