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

臨床治療中,除了望診外,觸診和力度控制佔了很大比重的重要性。

在這二十多年的臨床「邊學邊做」中,遇過好幾對真正「巧手」。

輕推巧撥

P女中醫師是我的中醫啟蒙老師。除了推薦我報讀中醫骨傷科文憑課程外,我的中醫骨傷復位手法也是得到她的傳授,讓我認識到中醫臨床骨傷治療的實用性。

P老師的手實在巧妙,往往只是輕輕搖撥關節數下、調校椎體角度後稍稍一推,病人的症狀便得到很大程度的舒緩。

她讓我跟診很多次,每次都讓我嘆為觀止。我有一次問她為什麼力度這麼細,擺動關節幅度又那麼小,卻能做到復康治療效果?她笑說由於她是女性,而傳統中醫復位手法都講求一點力度,她唯有在望診、觸診、復位力度和角度控制中下功夫。

她說在望診和聞診下得出一個大概後,觸診才是關鍵。當她摸著病人患處和附近組織,便知道問題在哪裏。然後她會針對原發區做治療:首先調校附近關節致適當角度,搖動關節的力度和角度也是順應自然生理弧度。只要位置正確,一點點的牽引下該關節附近的筋腱和肌肉等軟組織便會自然回復正常的張力,血液回流自然暢通,症狀便可舒緩(「痛則不通,通則不痛」原理)。

原來如此,但她也告訴我角度可以教授,但觸診的感覺和力度需要自己在臨床上不斷印證和掌握,那便是功夫。

氣感

F中醫博士是我的中醫針灸老師。他鼓勵我在學習西方激痛點乾針治療之餘也應該學中醫針灸,因為針灸本是來自中醫系統。了解多些中醫傳統針灸能在臨床治療上有所裨益。

F博士亦有教無類,心胸廣闊,完全不介意一個西醫跟診。在大概一年的臨床跟診中,見識到他在入針和運針上的巧:手腕輕輕的擺動入針,隨即捻旋,病人便立即有氣感。

有一次我問他是否以左手按著入針處附近的皮膚以感得氣(西方針灸的概念是神經傳導)? 他說傳統教法是正確的,但真正感受氣感的是針尖,即是針尖便是你的指尖。厲害嗎?要求不單止是這些:施針者還要有能力從針尖分析附近軟組織的狀態、溫度和變化、氣的走向和距離等...

遇見高手不只能「增高」,更能避免固步自封,為自己定下更高的目標,技巧才能進步。

疫情下,我們更加要向上向前看, 可能正是一個機會給生命來個大躍進!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