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遊反思|從荔枝窩到北京爨底下村

香港雖然是一座國際城市,但擁有超過800條鄉村,當中有些相當興旺,有的人氣比較少。早前和朋友去荔枝窩,探究它能成功振興的原因。近年荔枝窩成為一個遠足和生態遊的熱門勝地,嚮往鄉村生活的城市人可以前往參加不同工作坊,包括下田插秧割禾,及租住民宿體驗客家生活。

遊覽期間令我想起北京鄉郊也有不少鄉村,有些已經凋零,因為居住人口都遷往城市;但有些依然熱鬧非常,包括「爨底下村」。它在京西的門頭溝區,沒有公共交通直達,若從北京二環開車,需要兩個多小時車程。雖然車程有點長,但不會令你大失所望。它建於明代,現時仍保留著74套清代民居。所有房子依山而建,坐北朝南。村子不大,但它的四合院、影壁、關帝廟、財主院、古戲台、一綫天(一處100多米長的裂谷)也值得一看,民宿也有不少選擇。沿著村對面的小山路往上走不到半小時,便可以俯瞰村子的全貌。 除了人們悠閒地在村裡走著,家禽(尤其是雞)也會在你旁邊走過;餐廳只提供農家菜 (例如攤雞蛋、炖豆腐);偶然會聽到人們在說方言(齋堂話)。此外,因為「爨」字筆劃多,1958年簡化為「川」,但村裡的人不姓「川」,都姓「韓」。

有人說爨底下村已變得商業化,覺得很婉惜。當城市急促發展,大部份人口往城裡走,留下來及回流村莊的,自然會作出相應改變,我們不能期望村子還和清朝時期一樣。當城裡的人改變,鄉鎮也會隨之轉變。荔枝窩不是也在變革嗎? 

變幻才是永恆。

店小二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其工作單位或就讀大學之意見。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