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影響力的人|回看警察少年訓練學校

早前在網上看了1989年上映的《壯志雄心》,故事講述警察少年訓練學校最後一屆學生的訓練過程。電影內的男主角叫李鷹,是學校副校長。

現今大部份人都不知道香港曾經有警察少年訓練學校。因應當時社會環境,學校於1973年成立,招收15歲半至17歲的男生,進行為期兩年的艱苦寄宿學習生涯,當中包括訓練意志和團隊精神的步操、武術、自由博擊、野外訓練,和佔4成學習時間的學術科目(中英數、歷史、經濟、急救等),學生也會參加會考,而且每星期有一天去社區中心服務,例如老人院、兒童中心等。直至1990年最後一屆學生畢業後關閉,期間培育了超過4,300人,97%的畢業生之後加入不同的紀律部隊。

電影內的李鷹是真有其人,他是林Sir。他說:「父母把自己的孩子交到這裡,我們要用心教育。」林Sir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同時開創不少先河,包括准許應屆畢業學員邀請女伴參加學校的畢業聯歡晚會,和邀請顧家輝撰寫校歌。

我數年前有幸在一個活動上認識已退休多年的林Sir,從他身上明白什麼叫前瞻性。他的目光放得很遠,思想上不受環境因素的制約,反而主動地改變外部環境,創造條件。擔任不同崗位時,林Sir看到的都是機會,行事果斷,例如由他最先撮合警務處及香港公益金合辦大型活動、協助警隊為弱勢社群籌款、改革輔警制度,令輔警和正規人員更好地合作、把規管公眾活動轉為便利市民表達訴求,配合展現最少警力和確保充足支援為策略、及改良警察工作制服,以便前線人員靈活適應行動需要等等。直至二三十年後的今天,警務工作依然跟隨著這個方向,影響深遠。

我們常常說要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但如何肯定呢?除了扎實和廣博的知識、宏觀的思維外,也看看林Sir吧。

長春藤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其工作機構或就讀大學之意見。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