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養生|「虛不受補」原來係錯? 中醫指1原因會有反效果

補益之法,是中醫與西醫的其中一個最大的不同點。中醫的補法如果用之得當,可以治療許多沉疴痼疾,也填補了現代醫學對症治病的一個盲點。正因如此,民間也流行許多食療補益之法。然而,有些人服用「補藥」後總會出現身體不適,於是,就出現了「虛不受補」的說法了。

虛不受補,說法不妥

《黃帝內經》說:「虛則補之,實則瀉之。」這裡說的是中醫針對疾病証候虛實不同,所採取的大法。簡單的說,就是病証屬於虛,就用補法;病証屬於實,就用瀉法。所以,如果「虛不受補」的話,即是屬於虛証的病,不能用補法。從《黃帝內經》所說的大法看,就有一點矛盾了。

從歷代文獻當中,也能偶然找到關於「虛不受補」的論述,但大多在說一些不治難治的情況。但據現今百姓對於「虛不受補」的認知,卻似乎認為「虛不受補」頗為普遍。這到底是甚麼原因呢?

陰虛陽虛,治法各異

中醫談虛証,不是單純就虛勞、虛弱而言。具體來說,虛証可以分為陰虛、陽虛、氣虛、血虛。此外,心、肝、脾、肺、腎五臟,又可以出現各自不同的情況,所以,就會出現諸如心血不足、脾腎陽虛等等的情況。補治方法,各有不同。

從基本論,中醫辨病,必須先分陰陽。

陽虛發病,出現一派陰寒虛冷,疲憊乏力的表現。這種情況,用普遍認知的大補藥物,諸如鹿茸、人參,自然出不了大錯。然而若然陰虛發病,也屬虛証,也見疲憊乏力,卻兼夾虛熱心煩等症候。若自行判斷稍有差池,人參、鹿茸吃下去就必然會有反效果,出現便秘、腹脹、失眠、流鼻血等等症狀了。

上面的情況,不應該稱作「虛不受補」。因為,從醫者的角度,這是辨証用藥的失誤,屬於誤治,亦即「補錯了」。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