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養生|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濕重人士進補前要做1件事
昨天提及,「虛不受補」的情況實質上十分罕見。所謂「虛不受補」的說法,許多時只是病者在沒有正確診斷的情況之下,使用了不對應的補益藥物,而產生了身體不適。除了針對不同虛証有不同的補法之外,也有一些情況是不應該立即使用補法的。
實不能補
中醫辨証方法當中,有「八綱辨証」法。「八綱」就是陰、陽、表、裡、寒、熱、虛、實。分辨虛實,是中醫診斷的其中一個基本。《內經》云:「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如果錯辨虛實,把實証當作虛証治,錯誤地運用補益法治療實証,不但不能治療疾病,也定必帶來不良效果。
那麼如何辨別虛實証候呢?《內經》又云:「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意思就是說,內外邪氣強盛就是實証,精神氣血不足就是虛証。實証的人看上去精神旺,壯實,病勢急,好像身體內多了一點東西,不除不快。相反,虛証的人精神虛怯,羸弱,身體就像少了些東西似的。
故此,按照這個概念,如患上感冒熱病,餘邪未清,如果濫用補藥,也必然會帶來反效果,引致邪氣稽留,變生他病。
所以,染上時邪疫病之後,如欲調補身體,最好先找註冊中醫師確定身體狀態,或直接找中醫師號脈開方。
兼顧脾胃 方可得補
說來簡單,現實卻是虛實夾雜者多見。臨床最常見的,就是濕困脾胃的病人,兼夾有各種的虛証。華南地區氣候多濕,是故香港人多患濕困。濕性黏膩重濁,容易影響脾胃運化功能。然而補血滋腎益陰的藥物,也大多滋膩。因此,濕重的人,在補陰養血之前,應該先祛濕。若不先祛濕氣,補品的滋膩反而會加重濕困的情況,造成濕鬱化熱,就會出現類似「熱氣」的情況了。
此外,平素脾胃虛弱的人,消化能力較差,也不容易吸收滋補之品。若強行進補,只會加重消化不良,甚至造成腸胃道不適,或引致食積。此類情況則應先調理脾胃,然後才作對應的補益方法。一則可以加強身體對藥物的吸收,二則減少了身體不適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