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療|中醫治腹瀉有寒熱之分 1類食物應盡量少吃(附安腸湯食譜)
春夏是最常出現腹瀉的日子,突然想起書法中著名的「肚痛帖」也是和肚痛有關。以下就是翻譯:
「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熱所致,欲服大黃湯,冷熱俱有益。如何為計,非臨牀。」
《肚痛帖》為草書巔峰,真跡不存,現版本為宋嘉祐三年(1058)摹刻上石,現存於西安碑林。作者一般認為是唐代張旭,人稱「顛張」,與李白、賀知章等人並稱飲中八仙。
書法我真是門外漢,但看它筆力澎湃,想來真是非常肚痛了。內文大意是忽然非常肚痛,不知是寒性的腹痛還是熱性的腹痛。想找大黃湯來吃,對於冷熱腹痛都有益。現在都不知怎辨好了,附近又沒有床……
大黃湯有很多版本,傳世的版本多數配合梔子等寒涼藥。但文中又指冷熱性的腹痛均可,因此可能和傳世的版本有不同,可說是已不可考了。但大黃本身是瀉火活血通便藥,現在很少醫者會用大黃治療腹痛,一般都會避開大黃,使用黃連、黃芩、黃柏等燥濕清熱的藥材。
急性腹瀉要分寒熱
急性腹瀉看中醫有效嗎﹖當然是有效。臨床上常見的急性腹瀉大致可分為寒性(吹風受涼、過食生冷)或熱性(食滯,食物中毒等)。前者多數使用藿香正氣散,後者多數使用葛根芩連湯之類。但記得要留意,急性腹瀉時盡量不要吃油膩食物。曾目睹粥店一名男士正服用止瀉中成藥,他點了一碗粥後,又再點了一碟炸兩。而炸兩中的油炸鬼是非常油膩的,這樣吃下去,肚瀉相信很難好了。
慢性腹瀉多數夾虛
當腹瀉超過3星期可稱為慢性腹瀉,現代一般診斷為腸易激綜合症、結腸炎之類。中醫主要以體質及寒熱來辨證,成因和脾胃虛弱、脾胃濕熱、脾胃寒濕、腎虛、壓力大等都有關係。可以是單一成因或多成因。
脾胃虛弱的表現多數為「玻璃肚」,腸胃非常敏感,稍吃一點不合意的食物就會腹瀉。脾胃濕熱的大便一般會偏黏及臭。
脾胃寒濕的大便多數不成形但不臭,甚至大便夾黏液。腎虛引起的便秘多數是「五更泄瀉」,清晨開始就會腹痛大便。
壓力大的大便多數會是先腹痛後瀉,瀉完又好像沒事人一樣,可是壓力一來又瀉,形成一個壓力循環。
要調治慢性泄瀉,需要飲食及藥物相結合。中藥的目的是重整腸胃機能,令大便可正常排出。但病人平日要留意應盡量少吃「滑腸」的食物,如木耳、菠菜、潺菜、秋葵等。同時油膩的食物如肥肉、酥皮、全脂奶、忌廉亦應少吃。如果只是初起的慢性腹瀉,偶然發作者,可以飲以下湯水,如未癒者建議延醫診治。因為長期腹瀉,脾胃虛弱會影響營養吸收,人會漸漸消瘦虛弱。
淮山健脾安腸湯
材料:
乾淮山 30克,白朮 10克,蓮子肉 15克,茨實 10克,茯苓 15克,黨參 10克,豬肉 300克。
做法:
豬肉汆水,餘下藥材略浸洗。 水滾後加入所有材料,大火煲30分鐘,中火煲1小時即成。
註:必須用乾淮山,鮮淮山含大量黏液,反而滑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