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遊貼士|喺外國要睇醫生點算好? 醫生教你出行前的醫療準備
正所謂「天有不測之風雲」,如果身在外地,突然感到身體不適,怎麼辦?
有打算去外國旅行的朋友,和已經移民外國的朋友,都分別問我:如果去到外地身體不適,如何能夠與醫生溝通呢?醫學用語我們都不太懂!
其中一個迷思,是我們以為外國人以英文為母語,他們便可以輕易使用醫學上的英文來表達。其實這是不正確的。醫學上的英文字詞,大多數是專有名詞,就算懂得英文的人,他們都未必熟識。這些字詞大多是希臘文轉過來,醫生們通常使用普通的英文用語來跟病人溝通。
病人睇醫生之前,也可提早準備,幫助會診時更順暢:
預備用英語來表達你的不適
其中一件最常擔心的事情,是如何用不熟悉的語言來表達你的不適。平常在香港看醫生,用我們的母語廣東話表達便可。但是在外地,如何用英語來表達呢?
正如我在開首提過,病人是不需要用艱深的醫學專有名詞,只需用一般的詞語來表達便足夠。當然,如果你能夠預備好醫生需要知道的細節,會有助醫生快一點掌握到你的情況,作出正確的診斷和治療。
讓我列舉一些情況:
假如你感到心口痛,你可以形容為Chest Pain 或Chest Discomfort;有些人用Angina來形容。Angina直接指心絞痛,意思是指因為冠心血管堵塞導致的不適。然而,一般感到胸口不適,可以是不同原因,冠心血管堵塞只是其中一個可能,故此不建議用這個字來表達。
醫生亦會詳細詢問關於痛的其他特徵:
*是哪個位置痛?(例如:左中右、上中下,一小點還是大範圍)
*每次痛楚維持多少時間?(例如:幾秒鐘、幾分鐘、甚至持續好幾小時)
*痛的感覺(nature of pain)是如何?(例如:好像石頭壓住、像針刺的感覺,或者只是悶悶的感覺)。
與心臟有關的不適,還有:
*呼吸不暢順,可以形容為shortness of breath 或difficulty in breathing
*頭暈,可以用dizziness, fainting 或lightheadedness 形容
*昏厥,指失去知覺,醫學用語是syncope 或loss of consciousness;可以用black out來表達。
預備以往的病歷和做過的檢查報告
除了好好表達身體不適的情況,醫生更加需要知道你以往的病史,包括已知的疾病、經常服用的藥物、做過的手術、以往做過的身體檢查結果。這一切都有助醫生縮窄範圍去作出更迅速準確的診斷。
以往所做的每一項身體檢查的報告都應該要按時序好好保存,例如以往的抽血檢查、心電圖、心臟血管掃描等等。將這些報告掃描後,以電子檔案保存,是個不錯的做法。
至於每天恆常服用的藥物,可以先把藥物名稱、服用的份量和次數列印出來,以便醫生掌握和參考。如果趕不及用文字表達,用手機為藥物拍照也可以。
如果知道我的病人將會遠行,我會為他們寫一份詳細的醫療報告,讓其他醫生閱讀後,立刻清楚這位病人以往的病歷,不用病人再費心逐樣逐樣去告訴醫生,省時又方便。
希望這些小貼士幫助在外地看醫生的朋友,更有效跟當地醫生溝通,以至得到最適切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