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症|畢業與舊同學闊別感到焦慮不安 成人也會有分離焦慮症?|沈君豪醫生

每年7至8月除了是莘莘學子「放暑假」的好日子,更是每年的畢業季節。小學、中學甚至大學生紛紛離開校園,闊別昔日的舊同學和老師。與熟悉的人離別在即,此時那種離愁別緒是完全可以理解,出現不捨之情亦無可厚非。倘若一個人與親朋稍稍分開,例如上班或上學這麼短暫的分離都會引起嚴重焦慮、不安、擔憂等情緒反應,從而影響日常生活的話,便可能是與「分離焦慮症」有關。

「分離焦慮症」是什麼?
分離焦慮症普遍出現於兒童或青少年時期,指當一個人離開他所依附的對象(例如父母、伴侶或子女)時會產生高度的焦慮。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aul Piage)的認知發展論將認知發展分為數個階段:0至2歲的兒童處於「感知運動階段」,他們以感官感認事物,當照顧者離開其視線便會以為照顧者已經消失,因此感到焦慮不安。常見的是嬰兒與父母離別時,嬰兒會哭鬧不停;我們長大會擁有「客觀恒常性」(Object Permanence),即是有能力保留(自身以外的)身邊的事物(例如親人等)在心中呈現出的穩定圖像。3歲或以上的小朋友心智漸漸成長,明白到分離的人並非消失了,其離別只是暫時性的。

長大成人後心智更為成熟,內在安全感亦已建立,因此在一般情況下不會出現分離焦慮症,但研究數據和臨床上均顯示部分成人會有分離焦慮的徵狀甚至患上分離焦慮症!當不預期地出現與發展階段不對稱的表現時,則有機會影響到日常生活,例如上班、上學和生活功能。

若即若離使人焦慮加劇?

有研究指,若兒童在成長階段上與照顧者的關係時好時壞、照顧者對其過份嚴苛、疏忽照顧等,便有機會導致他的發展出現障礙。假如他們長大後遇到一些重大改變及挫折,例如親人離世、父母離婚、與家人分開搬去另外一個地方居住、轉換工作環境,便有機會會觸發或喚醒他小時候的不安感,出現分離焦慮症。

常見的個案是家長答應年幼子女外出後很快便回家,最後卻久未回家;承會接他放學,但最終卻交由家傭姐姐或其他親人來接放學等。這種情況會使子女與家長關係日積月累地形成不安全的依附形態,使子女缺乏足夠的安全感。

Photo by Shutterstock

成人的分離焦慮症或出現抑鬱症狀

分離焦慮症是焦慮症的其中一種,症狀主要圍繞「分離」,例如害怕依附對象在離開後不再愛他、擔心依附對象在分開時會出現意外、分離帶來強烈的孤獨感。部分小朋友甚至會作惡夢,而成人則出現頭痛、身體乏力或肚瀉等生理反應。

不過,當成人患上分難焦慮症時,他們的症狀表徵一般較為複雜,以及很大機會有共病的病徵,例如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的症狀,需要抽絲剝繭地診症才能診斷是否患有分離焦慮症。

曾經有位女士,因為抑鬱情緒來求醫,後來發現除了患抑鬱症,同事亦患上了驚恐症和分離焦慮症。那位女士因為自小受到原生家庭的嚴重忽視,以及自小便在不同照顧者中間像皮球一樣地被拋來拋去,加上某程度上的疏忽照顧及精神虐待,令她嚴重地缺乏自信,常常覺得自己毫無價值以及不值得被愛。後來當她遇上了一位真心對自己好的男朋友後,讓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被愛和關心,快樂無比,但同時又十分憂慮,恐怕隨時會失去這段關係,因此即使短暫與男友分離,亦令她焦慮得無法工作或集中精神。有次男朋友和幾位好友出海釣魚,因為電話訊號差無法被女友聯絡得上,導致那位女士情緒徹底崩潰,非常害怕男友一去不返或從此不會再在她面前出現,從而引發起嚴重的驚恐症狀而被送往急症室。

因此,當覺得生活因為以上的種種症狀而受到影響時,應尋求專業協助,讓醫生作出詳細評估,然後對症下藥處理問題。

人生總是充滿離別,離別總是我們難以學會的人生課題。近年的移民潮見證許多離別,不少子女離開年老的家長到外地尋覓新發展,部分長者雖然深深理解和支持子女長大後離開家裡,但另一方面卻不自覺地產生不安,造成身體不適,影響日常生活,例如對子女朝思暮想,更對生活失去熱情及興趣。

離別是為了下一次的重逢,在這段時間倒不如好好地享受當下,充實自己,珍惜每一次的重逢!

精神科專科醫生 — 沈君豪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榮譽臨床副教授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榮譽臨床副教授

 

心病還須心藥醫 : Facebook | Youtube

更多文章